名刺

我的相片
唐國京兆府萬年縣青龍坊一尾迷途胖金魚 先後於國姓爺大學、賠款大學主修時空資訊工程 自認為不成才歷史學家、三流小說家與還算入流美食家。 已出版著作:《清宮 紅塵盡處》、《拍翻御史大夫》與《蘭陵公主》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歷史普及] 隨口說說刺青

今天聽到周華健的新歌花繡「不及那一身花繡,貼著身兒,伴君四海逍遙遊」,就想到刺青這件事來了。

刺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在漢魏之際,刺青是一種刑罰(黥刑),但是是刺在臉上。或許是這種被昭示為out-law的印記,促使刺青變成江湖俠客表達對官府抗拒的方式。

唐代有一個京兆尹為了整頓治安,乾脆用紋身去抓人,有紋身的通通抓起來殺掉(水炮方神加強版?),有一個試圖挑釁他的江湖中人,索性在身上刺了「生不畏京兆尹,死不畏閻羅王」,但是......這麼唱秋還是敵不過國家暴力,最後被抓起來殺掉了.......

到了宋代,這種風氣進到軍中,也或許當時軍人的地位比較低,一些法外之徒比較會選擇從軍這條路,因此以刺青顯示武勇的軍人也不少,岳飛就是其中之一,當然他那個無師自通就會刺青的媽媽也滿強悍的。在北宋的下層社會中,江湖藝人、摔角手等也常常有刺青,也有刺青店,稱為錦體社。 不過,我們這裡說的是北方的傳統,在南方從春秋以來早有紋身之俗,但是在漢魏之後,似乎就不太明顯,唐宋以後,南方的紋身傳統或許與下層社會合流,成為另一種庶民的文化。南宋的紀錄中,便說每到錢塘大潮時,當地就有許多善泳會水的弄潮兒手持紅旗衝入大潮中,以旗尾不濕為競技的標準。或許是顯示自己的武勇,也或許是在大浪中不易辨別,這些弄潮兒會在身上刺青,這個場景與現代的衝浪也相去不遠吧?不過,遭遇大潮畢竟是件很危險的事,這些弄潮兒當然不太可能是北方來的官宦子弟,因此,刺青仍屬下層社會的活動是無疑的。

把刺青(差點寫成刺身....)與法外之徒連結起來的思維,也延續到明清、甚至現代,水滸傳中至少有四人以刺青聞名,最有名的當然是水滸傳中的人氣王燕青,「中有一人名燕青,花繡遍身光閃爍。鳳凰踏碎玉玲瓏,孔雀斜穿花錯落」。

燕青的刺青有一個段落,我想可能是所有水滸女性讀者的夢想,作者你好死相啊!!!╰(# ̄▽ ̄#) > 羞

【數盃之後,李師師笑道:『聞知哥哥好身文繡,願求一觀如何?』燕青笑道:『小人賤體雖有些花繡,怎敢在娘子跟前揎衣裸體!』李師師說道:『錦體社家子弟,哪裡去問揎衣裸體。』

三回五次,定要討看。燕青只的脫膊下來。李師師看了,十分大喜。把尖尖玉手,便摸他身上。燕青慌忙穿了衣裳。李師師再與燕青把盞,又把言語來調他。】

除了燕青、史進和魯智深外,在佐竹靖彥先生的《梁山泊》一書中,考證了一零八好漢中的扈三娘外號的「一丈青」,認為扈三娘之所以稱為一丈青,是她身上亦有刺青,而且是蜿蜒遍體。

然而到了今日,刺青還是會被污名化,認為是幫派份子的印記,所幸有一些不願意被污名化的紋身藝術家與模特兒,仍在努力地改變這種印象,讓刺青可以成為人們呈現自已的一種方式。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書中自有] 看不見、才知道──情人哏裡出西施



全民大劇團的上一檔古裝劇《當岳母刺字時,媳婦是不贊成的》是我很愛的戲,不只是因為盛鑑很帥(這當然很重要),也是戲裡妙趣橫生的婆媳關係給岳飛的故事增添了人情的厚度,大春老師的劇本與詞又寫得很有兩宋之際的風格,是很好看的一齣戲。時裝的《瘋狂電視台》也是爆笑之中顯出電視圈的浮誇與荒謬,是很有力道的好戲。

這次的《情人哏理出西施》,我倒是很晚才知道,承蒙大春老師與全民大劇團的盛情,得以在首演期間來去一探究竟,感恩感恩~~~

先說說故事吧。

其實就是吳越相爭的故事.......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已經聽爛了,近年還鬧過雙胞,同一檔演了兩組吳越相爭,大家是有多愛勾踐和夫差相愛相殺的故事呀?

不過在劇場當然不可能把勾踐怎樣先殺了夫差他老爸、夫差又怎樣一天到晚想復仇還安排人形鬧鐘天天提醒他老爸被勾踐殺掉、接著夫差又怎樣真的打敗越國把勾踐抓起來、勾踐又怎樣忍辱負重帶著老婆跟范蠡去吳國討生活、夫差又是怎樣相信了勾踐吃大便的忠心把他放走、勾踐回去之後又怎樣想辦法衝康讓吳國爛掉、范蠡又怎樣找到西施鄭旦送進吳宮、夫差又怎樣荒廢朝政最後被越國給幹掉.......等等怎樣怎樣又怎樣的故事通通演出來,所以是比較精簡版的吳越相爭。

總之,《情人哏裡出西施》(以下簡稱哏)的開場,就是勾踐被送回越國開始他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第一件事就是選美人送入吳宮。相較於越國的矢志復仇,此時的夫差正是人生中最風光的時候,權力使人目盲,於是故事開始了……

夫差瞎了這件事在史書上是沒有的(但是也沒說他沒瞎),可是一國之君看不見了,產生的問題可不是一隻可魯就可以解決的。

 


那是個諸國爭霸的年代,中原諸國有自己的遊戲規則,連擁有自己文化、腹地廣大的楚國被視為蠻夷,楚武王曾經用一段很唱秋的話來表示了他「野蠻的驕傲」:「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如果翻譯成現在的話,大概就是:「對啦!拎北蠻夷啦!啊你們這些諸侯也是自己殺來殺去呀!(潛台詞:跟拎北有什麼差別?)要武器拎北也有,拎北想跟你們一起連線,媽的周天子你從後台開帳號讓拎北玩!(潛台詞:給帳號、拎北就不揍你!)」

想當然耳,比楚國還晚進入諸國爭霸的吳國要加入這個圈圈是更不容易的事,「夫差瞎了」這件事所造成的壓力當然就很嚴重了,為了掩飾自己的「瞎」,掌握權力者通常選擇用自以為英明的武斷來掩飾,於是,東施與西施的故事也由此開始。

西施跟范蠡的事就不說了,在《哏》劇中的東施雖然不漂亮,卻有一副好歌喉和一顆善解人意的心,一開始暗暗地喜歡帥氣的范蠡,為了成全西施與范蠡,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前往吳國。

看不見的夫差,和他若是看得見就不會喜歡的東施,就這樣湊在一起。

這個發展很老哏,但是在琇琴溫暖的歌聲中,對范蠡的暗戀、對夫差的付出,十分動人,我特別喜歡以下這個段落,很揪~~~~心:

    「小姑居處、小姑居處本無郎。袖角裙邊、袖角裙邊一見狂。弄琴的人,弄歌的人,弄花弄月弄琳瑯;不解溫柔纔片刻,燈花寂滅燭淚長。須知我、須知我,相思一旦入愁腸,生生世世枉徬徨。


      為他聊作、為他聊作些許事。他也無須、他也無須費思量。不多追求、不多妄想,不愁不怨不淒涼;辭別爺娘八百里,天涯恁遠短亭長。或許他、或許他,深情只在她身上,我也好、閒看秋月春風任蒼茫。」


後續的故事,由西施與范蠡、東施與夫差兩條線展開。越國組有內外兩重壓力,外力是已近癲狂的勾踐,內在的推力卻是范蠡自己的野心,相較於吳國組的兩心相知,越國組雖是才子佳人,卻有更多無奈與痛苦。

夫差的「瞎」,促成了他與東施的愛情,也造成了吳國無可挽救的頹勢。



歷史上的越國反攻是趁夫差前往會盟時發動的,可說是在夫差背後狠狠地捅了一刀,等夫差趕回家,大勢已去。

《哏》劇中省略了這部份,將吳國的滅亡歸於人心已失(丟鞋子丟書丟豬油的梗,非常好笑,但我想大家都知道這說的恐怕不是吳國),被指為亡國禍水的東施進退兩難,最後,夫差的台詞為這段霸王與美人(在劇裡到最後還要吐槽不美是怎樣啦~~)的故事畫下了句點:「妳的國家不要妳,我的國家也不要我了。」

夫差在結局時終於看見了,看見了他的美人其實不美、也看清了他的國家不要這個王了,對於這個結局,我想觀眾並不意外,但是舞台的金黃背景中飄著落葉、夫差與東施自盡,還是不勝唏噓。

或許是夫差與東施的故事給我的感覺太強烈,以至於西施和范蠡泛舟於五湖之上的部分,反而不大關心了。

有趣的是,終於完成復仇大業的勾踐,竟然也瞎了,權力使人目盲的意義不言可喻。



整體來說,《哏》劇的詞很有古意,我和同行的朋友討論,覺得台灣能寫出這等好詞的人恐怕是個位數了,相對來說,曲反而寫得很新,確實不容易駕馭,但是琇琴唱得好棒~~~(我是夫差的話我也會愛上她的~~) ,我的無下限男神黃士偉本來就沒有任何下限、又演一個瘋子,可以把瘋子演得那麼有愛實在是.......男神!絕對的男神!



相較琇琴和黃士偉,另外三位主角好像唱得比較吃力,尤其范蠡有幾個地方不是很穩,或許多唱幾場就會順了,因為大段唱真的不容易。

配角群的表現很亮眼,伍子胥的聲音很渾厚,把這個角色詮釋得恰如其分。而伯嚭非常成功將一個會讓人想丟雞蛋的奸臣,演成了「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太可愛了~~~北施的爆發力也很強,那個「吳國好聲音」的「轉身~~~~」真是太有哏了,希望妳繼續加油!妳一定可以成為新一代的喜劇女神的!!!

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這是一部會讓人在劇場裡狂笑,在結局時暗暗神傷,走出劇場之後又得細細思量的戲,後勁很強!請小心服用!!!

情人哏裡出西施 粉絲頁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阿魚之聲] 22k?都是你不長進不努力嗎?


雖然說,本人一天到晚幹幹叫,舉凡不淑女的挖鼻孔、說髒話、幹政府之類的事情樣樣都來。不過本人好歹也算是讀過幾年書、略識之無二字的,所以認識的人裡頭,有那麼幾位人生勝利組實在不足為奇。

雖然說,真正的9.2大概在學運期間就被我通通都砍了好友,版面上十分清爽。不過偶爾還是會瞄到一些年長的高成就人物說:「唉,22K不算什麼啦,你們年輕人就是要忍耐一陣子,慢慢就會出頭了,你看我認識的誰誰誰,在某了不起得要死國讀書,回來也是22K,人家現在薪水也翻了好幾倍啦!所以那些一直領低薪的人,要充實自己啦,有競爭力才不怕淘汰呀~~~」

 



通常我聽到這裡就直接END了。

22K算什麼?中南部(喔,出了天龍國的核心之後就是中南部喔)還有很多地方是只有18K的咧,而且只能領不到20K的人還未必是年輕人。




增加競爭力、積極向上是好的,想要錢就去多賺也是好的,想要進修就去報名各式各樣的課程,這也是非常好的,但是我總覺得這類的話,可不可以麻煩留著砥礪自己就好?可不可以不要每次都搞這種「你薪水低、是你不力爭上游」的六零年代國小老師式的話語?


誠然,與我同一個世代的人裡,如果你早點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你可能已經有一定的人際網絡可以給你帶來不錯的收入。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被獵人頭、跳槽、轉職,甚至很多人仍是每天到小七看不要錢的就業資訊跟報紙來求職,有太多太多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貸有負債,光是要填飽肚子就耗去大半的精神。
 

對這樣的勞工說:你們要有競爭力、你們要進修、你們要往上爬、你們要沉住氣......etc,實在有點無言。

※※※

之前曾經有讀者覺得我家應該是公務員,因為覺得我的故事不知人間疾苦,呵呵~~~

我老爹從事的是土木營建業,小時候我覺得我老爹很煩又很臭,為什麼他的車子總是佈滿工地的灰塵?為什麼他老是要煩惱工作這樣工作那樣?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關係很不好,直到前年他生了場大病差點掛掉,我才有機會重新認識他。

感謝上帝,在這段日子裡帶來了許多願意拉我一把的工作夥伴與長輩,讓我家還有一定的收入,可以讓我爸好好養病,而不是像他大部分的同事那樣,因為年輕時疏忽了老婆孩子,所以老來孤身一人,或者因為身體不好而早早去逝。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勞工,仍在社會的基層苦苦地熬著,而你我所住的房子、走的路、乘坐的交通幹線乃至於所有的公共建設,都是建築在這些人的犧牲上的。



在這個產業裡,有高達八成的勞工是沒有任何保障的


對,你沒看錯!是八成!

連我老爹這種從廁所、公寓、平房、別墅、高樓、高速公路、高鐵乃至大型港口都能蓋的工程師,也很難有穩定的保障,更遑論更底層的技工、板模工跟其他的工人。

土木營建業裡,有太多人即使到了七十還要到處去打零工維生,因為體力衰退了,不得不從中層降到底層再降到幫忙跑腿的小雜工。你叫他不要做了、在工地會危險,他還是必須做,因為不工作就不能生活、除非去討飯。

我老爹以前手下的一個老工人就是這樣,他很虔誠、很努力、很熱心,在工地裡總是照顧其他的人,任勞任怨,但是他要養老妻、要養生病的女兒跟三個孫子,七十多了快八十,還是偶爾打電話來問我老爹有沒有工作讓他做,前陣子聽說在雲林的港邊替人家看船,晚上都不能睡覺,因為船主會怕漁工亂搞,猜猜他一個月賺多少錢?

幾乎沒有休假,一個月一萬七,大概只夠連勝文吃兩塊乾式熟成牛排跟一瓶他會覺得不夠格的紅酒吧。


土木營建業的工作,真的很看運氣,遇到正派的工頭或者上游就好,遇到機車的是家常便飯。

壓力很大、工作環境也很嚴酷,夏天在高達37度以上的高溫要工作,冬天在某些靠海的地方可以冷到手指都失去知覺,更別說工地裡飛揚的粉塵、油漆和許許多多的無形污染,即使像我爸這種最上游的監造工程師,有一定年紀之後,要他們在這麼辛苦的環境下處理現場也是很吃力的事。而且天氣熱,涼水結冰水一直灌,便當又都是高熱量高油低纖,幾乎所有人都是在拼誰身體底子比較好,雖然沒有實際測驗過,但是我爹的同事裡,氣喘、過敏、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痛風……等慢性病都是常見的,突然就得了癌症、心肌梗塞或者腦出血的人也不在少數。

高壓力、高風險卻低保障的環境,就是台灣基層產業的縮影。

除了早期從榮工處或者政府背景轉企業的一些大公司之外,可能有高達九成以上的營建業者都沒有終身聘僱或者銓敘的機制,通常都是標了案子或者要開始執行案子之後才招工。所以在我小的時候,我大概每隔一陣子就會聽到我爸告訴他以前的同事說哪裡有工作,或者別人告訴我爸說哪裡有工作。

工程結束,所有的人就會打散、各自求生,沒有工作的時候,他們也只能摸摸鼻子繼續出去找。

失業救濟是這些年才慢慢出現的,而且有些工人根本就沒有被雇主報過勞健保,他們能夠領取的金額就非常非常少,沒有辦法,你就只能去打零工的地方坐著等,看看有沒有誰家臨時缺工人來找。

這個產業的上游不尊重專業,他們不會顧念為他們工作的人有多優秀、經驗有多好,他們在乎的夠不夠健康到可以持續加班,還有就是夠不夠便宜。

所以一旦過了四十歲,從工人到工程師,都會面臨就職的寒冬期,為了儘快找到工作,只好自己替老闆costdown,但是越會因為costdown而用人的公司,通常就越不穩。

說不清有多少次聽說誰的工程被倒、工人領不到薪水。也不知道有多少次聽見公司跳了票,老闆直接跑路,丟下了爛攤子走人,整個團隊在現場進退兩難。能夠圓滿結束的工程,又可能因為下一個建案在外縣市,而不能帶走全部的人。

這個畸形而扭曲的產業,致使所有的勞工都學會了忍耐跟認命,因為不反抗,所以政府引進外籍勞工時,原本由原住民獨佔的板模工瞬間垮台,許許多多的原住民青年中年帶著一身的職業傷害回到部落裡,不知如何是好。因為不反抗,工作的環境和待遇全憑業主的良心,但是大部分的業主是沒有良心的。

為什麼土木營造業的勞工不去替自己爭取權利?呵呵,你不知道台灣的土木營造業有多少是黑道跟地方勢力嗎??

退休金?你想都別想,勞保的退休金頂多一兩百萬,一二十萬的也不少,這麼低的薪資,當然不可能存得了多少錢,在這個環境下,要想養兒防老真的很難,我想做父母的很難忍心讓兒女從微薄的薪水裡省下一半給父母生活,即使這麼辛苦,也不過是一萬多塊而已,繳個水電費再算上很緊的生活費就沒了,想要退休之後爽爽不工作就坐領高薪?那是勞工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所以他們多多少少都要工作,做不了體力活了,就做比較不費體力的,可是男人通常過了五十之後會迅速衰老,所以妻子通常就必須擔起家計,洗碗工、清潔工......等等。


貧窮很可怕,會消磨一個人的志氣,但是也有可能讓人乾脆放手一搏,但是年邁時的貧窮會讓人絕望而且痛苦,最終扭曲,若不是靠著強烈的宗教信仰,通常很難度過。


但我覺得,最可怕的是,在貧窮上面一點點,好像可以過得去,不會太充裕,但是因為還有過得去、可以再努力一點點就可能不錯的幻想,就像掛在驢子眼前的紅蘿蔔,令人不知不覺中耗盡了一生,然後年邁之時才真正地面臨貧窮。

無奈的是,這是很多基層勞工家庭的縮影。

※※※


可是老闆們呢?


有很多的公司,掛了個空殼去綁工程,綁完之後給你惡意倒閉,招了工人卻不給錢、丟著不管,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神經病在這個產業裡都可以看得到。

要跟他們打官司嗎?你打不贏,打贏了也沒錢,因為老闆早就脫產了,而勞工是沒有錢可以跟律師耗的

喔,還有一個經典的案例,是九二一大地震中,在中部某重災區的房子倒掉,死了很多人,查出是建設公司偷工減料,所以政府起訴公司。照理來說應該要扣押老闆的財產、追究責任對吧?不好意思,老闆很快就脫產,然後他的大老婆趕快離婚出去開了另一間公司,老闆本人呢,帶著小老婆遠走高飛到北部開了另一間公司,似乎責任後來都歸咎於底下的幹部,因為公司脫產、倒閉,所以受災戶一毛錢都拿不到。

而那個沒良心的老闆一家呢?大老婆拜佛、小老婆信耶穌,一家人馬照跑、舞照跳,在北部做了好大的事業,江湖人稱它家的房子不漏水才是神蹟。然後呢,老闆跟他小老婆竟然還得了國家建築xx獎,拎娘咧!這不是官商勾結、什麼才是官商勾結?樓地板只做2/3厚、裝飾柱裡塞沙拉油桶、鋼筋通通綁一束的爛公司,竟然還會得他媽什麼建築獎?

然後呢,爛老闆跟小老婆帶著北部的"成功地產開發"成就回到中部 ,照樣做開發的生意喔~~~

住戶?勞工?品質?那是什麼東西?老闆才沒有在管你們去死咧!

台灣的產業是那麼殘酷,卻總是有人說「那是你們不努力、不上進,你看看隔壁家的王阿毛」。這個世界裡,有很多人的努力跟聰明比我還強上百倍不止,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相等的機運。


我們應該慶幸自己還不算太歹命,而不是指責那些過得很苦的人不長進。


另外,那些說我認識的誰誰誰也很好阿之類的,唉,有些人看起來過得不錯,或許不是他真的沒有負擔,而是你根本不懂得他的壓力有多重。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阿魚之聲] 沃草爺們組合簡直不能再高級!!!!




俗話說得好:不要錢的最貴,這道理實現在公民團體的各項表現也一樣,沃草為了監督國會而發起的國會無雙募款計畫 推出了許多優秀的紀念品來回饋給捐款人,今天收到了這組2000元捐款的「爺們的買法:全套都包了」紀念品,不得不讚嘆一下沃草的設計能力跟品質,簡直是太優秀了!!!真的不考慮開個公司就賣這些嗎????

 「沃草爺們組」,內有:公民作業簿+悠遊卡貼一套+紙膠帶一套+馬克杯+公民曆+筆記本一套+潮踢+春捲包+造型貼紙+沃草天使投資人卡。

我必須在這裡跟沃草說:
你們不要用這麼專業好不好!!!!


沃草你們連贈品都做得那麼有競爭力、有創意還CP值爆表,你叫天龍國某二十四小時、什麼都賣就是不賣《殺佛》的高級文具雜貨店要怎麼活?

廢話不多說,就讓本人給諸位開箱分享一下。

然後沃草請趕快開第二團好嗎?

然後沃草請趕快開第二團好嗎?

然後沃草請趕快開第二團好嗎?
(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1. 包裝是沃草專用箱,以超愛開團購的本人目測看來,假使寄郵局也要郵資80元、大宗九折,大鳥70塊起跳,這部份完全是不可能省的成本。

如圖所見,T恤是有塑膠袋的,春捲包也有自己的袋子,包包拿出來用之後,袋子也可以拿來當零錢包或者面紙包,一舉兩得。紙膠帶三個一盒放在畫面下方的小紙盒裡,大小就跟朕知道了紙膠帶差不多,馬克杯則用泡泡袋裝著放在紙盒裡,公民曆、公民作業簿跟筆記本 則裝在同一個塑膠袋裡。貼紙、卡貼跟天使卡則放在箱底這樣。

開箱
2. 如圖所見,T恤跟春捲包的圖案是一樣的,是四個人拿著路過的牌子,這個梗出自披頭四的Abbey Road專輯(披頭四解散前的專輯),棉質的T恤滿厚的,感覺很吸汗,需要在太陽下揮灑汗水幹政府的朋友們應該很適合。春捲包的材質很輕,印刷的紅色鮮亮但是真的不廉價,大推一個。



整組攤開是這樣的~~T恤跟春捲包的圖樣都是cos披頭四的專輯
3. 我個人最愛的是左邊的行為違憲、行為違法紙膠帶,很有梗!!!!中間的印的是可愛的沃草獸(好啦我也不知道它確切叫什麼),右邊的是藍底白色的花紋,看不太出來那是什麼。
紙膠帶三卷,行為違法、行為違憲那個超酸超有梗
4. 我最喜歡的馬克杯來了!!!目測大概可以裝到500cc左右,手感很厚實,上面印有沃草獸的各種cosplay,還有星際大戰的尤達大師真的很好笑!但是亮點在底部:是草泥馬呀!!!!



超大馬克杯,這個我很愛,重點是杯底有個草泥馬!!!
5.到了筆記本類的啦!我覺得有文具控或者會寫鋼筆字的朋友應該會很喜歡公民曆跟筆記本,不過我看網站上是說一套,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公民筆記本兩本+作業簿一本?公民曆跟筆記本的外觀都是很厚的赤牛皮紙,感覺頗堅固,內面的紙質也是有點厚度,我想用鋼筆應該不會透過去的,手感很不錯。
公民筆記本兩本、公民曆一本,都是赤牛皮紙跟很不錯的紙張

5. 公民作業簿很酷!除了中間的議題之外,背後還有要做個堂堂正正的人之類的字樣,很懷舊。感謝沃草跟眾多公民團體,我們在這幾個月中真的學了好多。

公民作業簿,很酸的是中間的圈圈都是議題
6. 貼紙、卡貼、明信片跟天使卡,貼紙的部份有淑娜!之類,有參加太陽花的人一定知道的梗!當然還有可愛又迷人的機車角色沃草獸啦~~~

貼紙、明信片、悠遊卡貼跟天使卡,圖像都很有梗


總結來說,我覺得沃草這次的紀念品真的是非常有誠意的,當然,捐款的人並不是為了紀念品而來,但是在收到這些東西時,真的可以感受到沃草那種「希望我們不會辜負你」的心意,希望你們繼續加油!!!!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歷史普及] 撒馬爾罕的金桃──影響世界的粟特人

撒馬爾罕的金桃
──影響世界的粟特人

作者:謝金魚

原載於《典藏‧讀天下》五月號特刊






1907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行經敦煌的烽燧時,意外得到了一包一千六百年前的信,信上是他完全無法解讀的文字。


在斯坦因之後,前往敦煌盜取經卷的法國探險家伯希和,則在他取得的文書中發現了《沙州都督府圖經》,從中發現一個康姓人名可能與伊朗語有關,而康姓是來自西域康居國的人常常使用的姓氏。於是伯希和追溯唐書,發現曾有康國的首領率眾移入唐帝國的記錄,因此認為唐代的蒲昌海有一個康居移民的聚落,而古稱康居的康國與其周邊的諸國,在漢文、阿拉伯文與拉丁文中,有另一個統稱,叫做『粟特』。


由此,各國學者展開了對於粟特的研究,但是多年以後,學者們才確信,斯坦因得到的那包信上,寫的正是粟特文。


於是,一個曾經以商業影響世界的族群,重現於世。


wiki的唐帝國與周邊國家圖



位於今日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與塔吉克斯坦,阿姆河、錫爾河所夾的狹長地區被稱為索格底亞那,住在這個地區、說粟特語的人,被稱為粟特人,這種『語族』的概念與今日認知的『種族』並不一致。粟特一詞是《魏書》中的譯詞,在漢魏之間的史料中也譯粟弋,在此之前,則以康居、安息等國名存在於漢文文獻中。

粟特人出現在這個地區的時間很早,大約在西元前六世紀的波斯帝國時代,他們就已經定居下來,並成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西元前四世紀,隨著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粟特人也被征服,在亞歷山大死後,被併入了希臘化的大夏王國。兩百年後,當匈奴人在北方崛起,大月支西遷,粟特地區戰亂頻仍,暫時地從歷史上消失。直到張騫在西元前一世紀,從西域帶回康居國的情報,索格底亞那的歷史才又被銜接起來。

 

小國崛起


粟特人一開始出現在歷史的舞台上,就伴隨著經商的紀錄,但是他們一開始都是作為各個王國的附庸存在。在西元初到三世紀,控制著西域商業的主要商人都來自於貴霜王國(即今阿富汗與北印度),粟特人僅僅是貴霜商業網絡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隨著貴霜的衰落,粟特人也趁勢而起,三世紀開始,他們逐步甩開貴霜的制約,透過納貢等方式,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網絡,連通東邊的中國、北邊的遊牧汗國和西邊的羅馬帝國,斯坦因得到的那包信,就寫作於這個時期。

這些信被稱為『粟特文古信札』,共有八封,寫成的時間約在西晉末年,從姑臧、敦煌等地寄出,要送往撒馬爾罕與沿途的城市。這八封信顯示了粟特商人一直關注著中國的局勢,在撒馬爾罕通往中國腹地的沿線上,都有粟特人的組織,甚至有各地的代理商與轉運商。有些人則不只單身前來,也帶上了老婆孩子,粟特文古信札中就有兩封信出自一位粟特女子之手,她抱怨丈夫不肯帶她回去,氣憤之下,她甚至大罵丈夫「我寧願嫁給豬狗,也不願意做你的妻子」,這份文書不只顯示了粟特家庭的糾紛,也顯示了粟特商人往來於絲路之上是很頻繁的事。



粟特文古信札三號文書正面
這封信由一對母女寫成,收件人是她們的丈夫與父親,現藏於大英圖書館


魏晉南北朝時代,雖然中國境內政權林立,卻不能阻礙粟特人逐漸在中國站穩了腳步。政治的力量對於他們而言,是經商必須的助力,他們早年是混入使團中跟著代表西域諸國的使節進入中國朝貢,借此掩護他們的商業行動,當他們在中國站穩腳跟之後,也逐步引入更多的粟特人,在絲路的要衝上建立一個個聚落。對於當時無暇他顧的統治者來說,命粟特人自己推選出的首領管理是最方便的作法,因此,粟特語中的『薩寶』(其意為隊商首領)就納入了北朝至隋唐的政府組織中,各郡的薩寶到中央的大薩寶,就成為管理粟特人與其他西域移民的政府機構。北齊與北周的粟特人不只經營生意,也在隴西養馬支援戰爭,甚至也在北齊北周和北方興起的突厥之間擔任傳譯與外交工作。


北周史君墓石槨圖像

浮雕中顯示了一位人首鳥身祭司面對著一個火祭壇,代表了墓主的祆教信仰。
史君墓位在西安周邊還有其他粟特墓葬,很可能存在粟特人的墓葬群。



隋代虞弘墓圖像
漢白玉彩繪浮雕描繪了墓主夫婦在死後世界宴飲的景況
中間身披彩帶的男子正在跳著胡旋舞,旁邊則有樂隊
正下方則是獅子與勇士的戰鬥


語言在商業與外交領域是最重要的武器,粟特人卓越的語言能力和遊歷各國的經驗,也讓他們得以擔任使節。粟特人的勢力也不只向中國延伸,他們很快就得到了北方遊牧政權的信任,六世紀的突厥汗國興起之後,便倚賴粟特人協助他們管理麾下的諸多部族,甚至出使到歐亞大陸另一頭的東羅馬帝國。



 行商到地與海的盡頭




當時,日益強大的突厥在當時造成北齊與北周的壓力,兩國送出大量的絲綢以求突厥不要南侵。對於遊牧民族而言,絲綢的用處不大,但是在粟特商人眼中,這些絲綢就是不需成本的商品,與其囤在營帳裡蟲吃鼠咬,不如賣出去賺去暴利。於是,粟特人說服了突厥可汗,讓他們派出使團前往波斯與東羅馬帝國,這個團隊與其說是使團,不如說是一大幫業務員。

粟特人首先來到波斯,希望說服波斯王購買突厥擁有的絲綢,但是波斯王意識到粟特人作為突厥先鋒、試圖壟斷整個歐亞大陸絲綢專賣的意圖,此舉無疑將犧牲波斯商人的權利,於是拒絕,並發動了海上與陸上封鎖,試圖截斷粟特人與東羅馬帝國的聯繫。但是粟特人取道北境,躲開了波斯的監控,成功進入東羅馬帝國,也使東羅馬向突厥派出特使,於是,這些來自北齊北周的免費絲綢,成為粟特人對波斯等國發動商戰的武器。
        

阿姆河遺寶中的黃金馬車
阿姆河遺寶(Oxus Treasure)是十九世紀於阿姆河流域發現的文物
據信是西元前二到六世紀波斯第一帝國到希臘化時代的寶藏,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從洛陽、長安、河西走廊、歐亞草原到地中海,從北齊北周的皇宮、突厥的汗帳到東羅馬皇帝的宮殿,粟特人出身於歐亞大陸的正中央,準確地感知著世界的脈動,沒有一個地方是粟特人進不去的,即便在西藏與北印度交界的山嶺中,也有他們的足跡。粟特語成為連通歐亞大陸的通用語,夾在各國勢力之間的小國,憑藉著靈活的身段與絕佳的組織力,建構起一個隱形的商業網,粟特本土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歲月。

但是,粟特人並不知道,一個巨大的威脅正在西方醞釀著。



阿拉伯人襲來


粟特本土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城市與寨堡,各由當地的家族統治,寨堡與規模較大的小型城市,則向大城城主稱臣,這些以大城為中心結成的城邦,在漢地文獻中稱為「國」。河中地區的粟特城邦有康國、安國、米國、東曹國、西曹國、何國、畢國、史國……等。在中古時期,這些粟特城邦以何國為界,分為東西兩部,西邊奉安國為首、東邊則以康國馬首是瞻。在粟特城邦中的貴族並沒有明確的階級與稱號,多稱為「迪赫坎(Dihqān)」與「領主(Khuv)」,可同時用於康國、米國等國的國王,也可用於臣服其下的城主。


撒馬爾罕大使廳想像圖
撒馬爾罕外的Afrasiab遺址被認為是中世紀康國的王宮所在地
其中被稱為大使廳的廳堂四周繪有各國來使的壁畫


除了世襲的貴族之外,粟特還有大量的自由民,他們可能是手工業者、農人、小商販或工人等,另外還有大量的奴隸。此外,就是大量的粟特商人,大商人的地位甚至能與王公貴族同等,許多貴族也經營商業,例如附於安國的畢國,就是一個商人城,沒有國王,由商人們共決國事。在近年的考古研究中,也已經發掘到畢國的商棧與城牆,有相當寬大的大門,可能考量到商人裝卸的需要,其商業貿易之興盛,可見一斑。

不過索格底亞那雖有寨堡、城市與城邦這三層形制,結構卻不嚴密。像畢國隸屬於安國,似乎不能算是一個城邦,但是在漢地文獻中,仍稱其為「畢國」,這一點在阿拉伯文獻中也有記錄,「畢國可視為一個城邦,國人不喜歡任何人稱其國為村莊。如果畢國公民去至巴格達,被問起來自何方,他會說自己來自畢國而非安國。」由此可見,即使在政治上隸屬於安國,畢國人對於自己的城邦有很深的歸屬感與驕傲,不認為自己就是安國人。

鬆散的結盟與諸國之間的衝突,對於粟特人原先的宗主突厥與中國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到了七世紀,西方的阿拉伯帝國崛起,在中文史料中稱之為大食,在擴張的的過程中,首先擊垮了波斯,將帝國的疆域推到粟特邊界,而粟特人內部的矛盾,也成為阿拉伯帝國向東擴張的助力。首位攻入河中地區的呼羅珊總督在西元673年揮軍東征,但是只攻下畢國並在安國範圍內抓走一些俘虜,並未駐軍。

片治肯特宴飲圖
這幅壁畫描繪著頭戴王冠的粟特王公與其他商人宴飲的圖像


675年新總督薩依德上任後,再次東征,當時西粟特之首的安國太后雖然希望以重賄送走阿拉伯人,出於戰略的考量,阿拉伯人接受安國的和議並要求以當地的領主們為質。在安國的協助下,阿拉伯人得以繼續攻打東粟特諸國,而後又退回阿拉伯境內。數年後,薩依德的繼任者第三度攻入索格底亞那,以美貌著稱的安國太后不惜以身相許,請求康國王、粟特全境之王突昏的協助,最後粟特聯軍再次失敗,阿拉伯軍隊也因此得到安國換取和平的大批財寶。

雖然在阿拉伯文獻的紀錄,七世紀下半的這數場戰爭中,粟特諸國損失了不少錢財與領主、武士,但是阿拉伯人當時的目的僅止於掠奪。真正使阿拉伯帝國在粟特站穩腳步的人,是西元704-705年就任呼羅珊總督的屈底波,除了勇猛詭詐之外,屈底波也充分利用了粟特諸國之間的矛盾,尤其在712年攻打康國的戰爭中,屈底波是在安國與火尋國(即花剌子模)的幫助下得勝。除了戰爭,屈底波也在粟特諸國大興土木、建立清真寺,甚至逼迫城市中的居民搬遷,好使阿拉伯人得以進駐,屈底波的軍隊據說北至石國(即赭時),東至唐帝國境內的疏勒鎮(即喀什)。隨後粟特諸國在畏懼之下,趁著屈底波回師呼羅珊時,向突厥請求支援,雖然此次戰事失利,但是也使突厥的勢力進入河中地區。

屈底波之後,有長達20年的時間,總督們陷入與突厥、突騎施纏鬥的泥淖,粟特諸國作為戰場,更是苦不堪言。直到善於用兵也長於治民的總督納斯爾就任,納斯爾除了繼續作戰之外,也改善內部的稅制問題,並接納曾經投靠突厥的粟特人有條件地回歸。然而納斯爾的時代僅持續了短短十年,由於此時阿拉伯帝國的政權正逐漸由烏馬亞家族轉向阿拔斯家族,政治與宗教上的激烈衝突,致使納斯爾不得不在748年退出呼羅珊。

同一時期,阿拔斯王朝興起、突厥第二汗國滅亡,而唐帝國也來到極盛的轉捩點、玄宗天寶年間。西邊是剛改朝換代的阿拉伯帝國、東邊則是如日中天的唐帝國,索格底亞那無可避免地再次成為兩國角力的戰場751年的怛羅斯之役,唐帝國重奪西域的意圖就此中斷,755年的安史之亂後,更是完全失去對於北亞、中亞的控制權。隨後興起的回鶻、葛邏逯等原屬突厥的遊牧汗國阻斷了索格底亞那與唐帝國的交流,河中地區成為突厥人與阿拉伯人交鋒之處,為求生存,粟特人或伊斯蘭化、或突厥化,也逐漸拋棄了粟特這個名字。當阿拉伯文獻開始記錄粟特地區的歷史時,已經是十世紀以後的事,當時粟特人的商業規模大不如前,世界局勢也已經改變。

 

遺忘、隱藏與消融


怛羅斯之役失敗後,唐帝國的勢力再也無法深入中亞,原先受到唐帝國保護的粟特人也不能回到故土,於是他們積極地成為唐帝國的一份子。在此之前,由於突厥內部局勢混亂,部分突厥人與粟特人內附,與原先就居住於此的粟特人們合流,有人從軍、也有人繼續經商。而唐玄宗重用胡將的策略,也給了這些與突厥雜居的粟特人出頭的機會,安祿山就是其中最成功的案例。


唐代鎏金鴛鴦蓮瓣紋金碗
何家村遺寶出土於陝西西安,金銀器具有強烈的西域風格,被認為是唐代接受西域文化的有力證據。


安祿山的名字就是粟特語,其意為光明,由於粟特人多信奉祆教,祆教崇拜火、崇拜光明、相信黑暗與光明會不停地戰鬥,因此在轉譯的過程中,就把光明的意思衍生成了戰鬥神。安祿山的母親是一個突厥女巫、生父姓康,在父親死後,其母改嫁了安延偃,安祿山也跟著改姓安。

現代常說外國窮小子到美國發展是一種『美國夢』,那麼安祿山的人生,可以說是一個粟特人的『唐國夢』。他的崛起與商業有關,他因為能說六種蕃語所以在邊境的互市擔任仲介與翻譯(牙郎),因為對不同族群有所了解、加上擅於逢迎,所以他得到節度使的賞識,成為節度使的義子,在粟特文化中,義子或者貼身宿衛就是視做心腹的預備幹部,安祿山也憑藉著節度使的信任,扶搖直上。而後,安祿山靠著戰功與調停族群紛爭而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他也積極以粟特的人脈經營副業、以政治力庇護他旗下的粟特商人,如同他的粟特祖先一樣,安祿山在商業、政治與軍事上齊頭並進,三十九歲時就成為一方節度使,並在天寶末年統領了三個藩鎮,成為河北最有權力的節度使。

但是安祿山並不是沒有敵人,雖然他努力地巴結玄宗最寵愛的楊貴妃、甚至不惜拜貴妃為母,卻無法避免與貴妃家族的衝突,因為貴妃的堂兄、宰相楊國忠本身也是一個具有商業頭腦的人,楊國忠的利益與安祿山早年一致,但是隨著安祿山坐大而想入主中央,兩人也面臨決裂。


史思明石冊殘片
北京豐台史思明墓出土漢白玉石冊殘片,史思明死後被其子諡為昭武皇帝,並以皇帝規格下葬。
我們知道『昭武九姓』一詞也常被用來指稱入華粟特人,史思明的諡號,或許代表了他所統治的族群。


最後,楊國忠說服了皇帝剷除安祿山,首先就是扣住安祿山在長安的家人。殊不知,安祿山早已培養了強大的私兵,光是他認作義子的就有八千人,他因為與太子不睦,早有反意,早先不反,只是顧忌著玄宗的提攜之情,想等玄宗去世後再下手。楊國忠的行動給了安祿山叛變的口實,於是,造成唐帝國元氣大傷的安史之亂由此開始。

安祿山雖然一度成為皇帝,但是後來被親信所殺,他的勢力由史思明繼承。安史之亂前後歷經八年才平定,唐帝國雖然勝利,卻是在安史二人培養的河北軍人臣服下才得到的和平,也從此失去了對於藩鎮的控制力。在唐代的史書中對於安史二人的評價很低,但是在安史二人死後,河北仍立廟祭祀,稱為『二聖』。


其實安史之亂的對戰雙方中都有粟特人,但是在大亂平息之後,唐帝國內部產生了強烈的排胡情緒,在戰亂並未波及的揚州,甚至出現了殺胡事件,為了洩恨,許多長相不似漢人的人無端犧牲,在朝廷內部也有不應重用胡人的言論。這種強烈的情緒造成粟特人的不安全感,為了身家性命,粟特人有的改姓,不能改姓的就說自己並非來自西域,而選擇了位於沿海的會稽作為出身,並表示自己是周代康王之苗裔,比附這些久遠的世系來表示自己乃是唐人,也不再給孩子取粟特語的名字,然後積極地與唐人通婚,一代代洗去自己高鼻深目的外表,好融入唐帝國中。

依附於其他遊牧民族的粟特人也差不多如此,在突厥破散之後,原先依附於突厥的粟特人以部族的形態分散到不同的族群中。其中一支被稱作索葛部而併入沙陀,在唐末的紛亂中,沙陀人乘勢而起,建立了五代中的後晉、後唐與後漢,其中的後晉與後漢就是索葛部建立的政權,五代到宋之間,出身沙陀的安氏一族,如後唐宰相安重誨等,也都是索葛部的後人。改了漢文的譯名,粟特人卻改不了他們在武力上的天份,但是失去了根源與族群記憶,在中國的粟特人最終還是逃不過消融的命運。



粟特的後裔


在八世紀之後,粟特人不得不被周邊的各個強權同化,最後連語言都逐漸消亡,曾經在東亞各地使用的粟特語也慢慢地失去聲音。

十九世紀末,斯坦因在敦煌撿到了那包信,三十多年後,終於有人透過對比的方式解讀出了這些文字,認定那是粟特文。

同一時期,一個牧羊童在塔吉克斯坦的穆格山放羊,意外拾得幾枝樹枝,上面寫著他看不懂的文字,東西被送往莫斯科,東方學家認出上面寫的是粟特文,於是蘇聯派出了考古學家前往當地,挖掘出深埋在山區裡的八世紀遺跡,帶回更多粟特文書。



八世紀粟特婚約
這是穆格山文書中的一份粟特貴族的婚約,穆格山戰役的時間距離婚約訂立的時間已有十年之久,可能是這對夫妻為了逃避阿拉伯人而隨身攜帶的重要文件。



而後,另一位蘇聯的語言學家在塔吉克斯坦的雅格諾河谷中找到一個族群,這些被稱作『雅格諾比人』的人們過著半定居的生活,放牧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他們不太與外界交流,仍保留著自己的語言與生活方式,一代一代地傳承著,即便他們並不清楚這些傳統的來源為何。

直到語言學家卻發現他們的語言結構與粟特文可以對應,由此認為這些人說的『雅格諾比語』就是粟特語的後代,而根據雅格諾比人的說法,他們很可能就是在阿拉伯攻擊的戰爭中逃入河谷躲避的粟特人後代,現在,塔吉克斯坦當地的組織正在協助他們保存這些正在消失的語言與文化。

冥冥中,那些建立了粟特輝煌時代的靈魂似乎不甘心沉默,越來越多的證據被挖掘出來,於是,粟特人的歷史也被一點一點地重建起來,這個拼圖至今尚未完成,但是露出的輪廓已經足以震驚世界。

回想起來,當斯坦因撿起那包信時,他並不知道,撿到的不只是一包信,而是一個族群的歷史。




關於粟特城邦的地理環境與阿拉伯帝國未入侵前的城寨分布、統治情況,參見巴托爾德(V.V. Barthold),張錫彤、張廣達譯,《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上,第一章〈河中地理概述〉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歷史普及] 皇帝就得矯情


 


(記者謝金魚/長安報導

一名二十八歲的男子,由於不滿長兄繼承家業而心生怨憤,好手好腳的他不出外繼續打拼反而在家裡大吵大鬧,在六月四日深夜,男子趁長兄與四弟外出時聚眾襲擊,當場射殺長兄、並命同夥砍死四弟。

男子的父親聞訊大哭,表示自己非常傷心,但是為了顧全大局與年幼的子女,也只好忍氣吞聲,男子為了緩和與父親的關係,特地來到父親面前謝罪。

李姓老翁地說:這幾天來,我不明事理誤信讒言、險些冤枉你了。
男子於是跪地吸吮父親的乳房,並號啕痛哭。

記者訪問李姓老翁,詢問其子為何要吸他的奶?老翁表示:從前在太原日子很苦,常常擔憂而在家裡唉聲嘆氣,我老婆看不下去,說我與其在那邊哭么,不如帶小孩,剛好我有三顆奶,一顆借小孩當奶嘴剛剛好,誰知道會養出這種死孩子來?早知道一出生就把他捏死好了。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樣的家庭悲劇真的令人感傷。

---



武德九年六月記事: 上乃召世民,撫之曰“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

《通鑑》,卷191。


仁公生高祖于長安,體有三乳,性寬仁,襲封唐公。
 

《新唐書》,高祖紀 

---

很多人都說,到底歷史寫得是不是真的?只能說,有時候什麼真的假的並不是真正的問題,記錄歷史的角度才是~~

李世民在大部分的史書中都記錄他是一位難能可貴的賢君仁者,賢能或許有的,仁者卻絕對未必,玄武門之變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道德瑕疵,隨著與其兄相關人物的墓誌出土,也逐步地顯示了他對於東宮仍有很深的戒心。


我們知道,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首先射殺了大哥建成,接著與四弟元吉一陣扭打、差點被打死,還好尉遲敬德救了他一命。隨後李世民捕殺了建成與元吉的兒子們、只留下女兒們,又將元吉的王妃佔為己有,而後硬是將自己與齊王妃所生的兒子立做元吉的後嗣。

去年,建成夫婦的墓誌出土了,建成的部份是最初下葬時的息王封號,誌文相當簡單。但是太子妃的誌文卻豐富得多,李世民倒是沒霸佔嫂子,而是關在太極宮中直到太子妃七十餘歲去世。本來我們都以為李世民在把他哥幹掉後,寬宏大量既往不咎地接收了他哥的部屬,甚至給東宮舊部比秦王部屬更好的待遇,不過這幾年發現的墓誌,證實這又是說謊鬼李世民的宣傳,他哥的文官部屬包括魏徵韋挺等人就算留用也通通都被降級了。



矯情,可說是李世民形象包裝的重要一環。

許多皇帝都有這種矯情的問題,但是李世民特別嚴重,他這個人很奇妙,要嘛乾脆老子不在乎,殺了就殺了你想怎樣。但是他不,偏偏就很愛幹一些奇怪的事,但是做了又不承認,事後再幹在心裡,這種在外面會裝和藹、轉過頭回家捶兔子玩偶的舉動,有時候滿有趣味的。


李世民說狡猾也還好,但就是人格並沒有他宣稱的那麼高尚又一直很想假高尚,我個人認為是假高尚真下流,其實他跟隋煬帝很像,但是他也有腦子清楚的那一部分、知道自己哪裡真的不行,不過問題就是他利用臣下補足自己不足的那部分後,又會過河拆橋。

 
因此,許多人因為課本或者小說的關係,將李世民捧做一代大帝,我個人覺得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或者說,這世上沒有什麼真正的偉大的大帝,他們都是人都有缺點,康熙雖然在道德上不像李世民那麼誇張,但是他狡詐的那一面也很強,亦有刻薄之處。


人非完人,但是總有人想要追求形象、追求地位,一旦注意了外在的東西,就不得不矯情,也就不能不做個賤人。


李世民是不是個出色的皇帝,他是。

但是一個優秀的統治者,不代表他不賤。

如果執著地相信歷史人物的光明面,就無法真正地接受他們真實的模樣,那就不是歷史、是造神。
 

[歷史普及] 男人歌、唱給誰來聽?




《越人歌》因為電影夜宴而受到矚目,作為故事中可謂『苦逼中的戰鬥機』的青女的主題曲,詞中哀婉之意也確實是很適合這個角色,雖然聽周迅唱歌讓我覺得我也是苦逼中的戰鬥機。

在此之前,著名的現代詩人席慕蓉的詩作《在黑暗的河流上》與她的註解,將這個故事詮釋為『越女』對於『鄂君』的暗戀之歌,必須說,在詩句與詩中的情意上確實婉轉動人,不過這真的是 『越女』的歌嗎?

 
《越人歌》的典故始出於東漢劉向的《說苑》,有人說這是中國史上第一首翻譯詩,故事是雙重的,第一層故事是楚襄成君與大夫莊辛的故事,事情是這樣的:

襄成君受封當天,因為風儀甚美,在渡水的時候被莊辛看見,於是莊辛表示希望托著襄成君的手送他上船,似乎是握手這件事並不是很有禮貌,因此襄成君生氣了。

此 時,莊辛就說了第二層故事,以此來勸說襄成君不要生氣、也強調自己想托著襄成君手的行為並不是出於侮慢、而是對於他的仰慕,襄成君在聽過這個故事之後,就同意了,把手伸到莊辛面前,開開心心地拉著小手一起渡江去了。


這第二重故事,就是《越人歌》的故事,是說鄂君子皙要渡江,此時,替他撐船的越人以越語唱歌:「濫兮抃草濫(夜晚哎、歡樂相會的夜晚)予昌枑澤、予昌州 (我好害羞,我善搖船)州〈食甚〉州焉乎、秦胥胥(搖船渡越、搖船悠悠啊,高興喜歡!)縵予乎、昭澶秦踰(鄙陋的我啊、王子殿下竟高興結識)滲惿隨河湖 (隱藏心裏在不斷思戀哪!)」
(括弧中是鄭張尚芳《越人歌的解讀》(CLOA 22:2,1991)的翻譯,感謝小逸提供)

子皙不懂越語,於是命人翻譯為楚語,就成為了《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 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子皙在聽懂這首歌後,於是很感動地上前擁抱這位粉絲,然後將身 上的繡被脫下來給粉絲。

如此看來,整個故事有四個角色,第一組是襄成君&莊辛,第二組則是鄂君子皙&越人,第一組都是男性,第二組的越人雖然性別不明,但是既然是越"人"而不是越"女"、又被莊辛拉出來當前例,恐怕是男性的機率比女性高得多。

很多越人歌的愛好者無法接受,認為這不可能是古人同志戀情,但是,這真的很難懂嗎?

楚國是個很愛美的國家,俊美的男人,為什麼不能被另一個男人欣賞呢?眼中所見為美,就沒有性別,我覺得楚國的貴族們、甚至是一個划船的越人船夫,在這部份的造詣還真是頗高的~~~

男人歌,未必就得唱給女人聽。

---
原文:
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劍,履縞舄,立於游水之上,大夫擁鐘錘,縣令執桴號令,呼:「誰能渡王者於是也?」楚大夫莊辛,過而說之,遂造托而拜謁,起立曰:「臣願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作色而不言。
莊 辛遷延遝手而稱曰:「君獨不聞夫鄂君子皙之泛舟於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極芘,張翠蓋而犀尾,班麗褂衽,會鐘鼓之音,畢榜枻越人擁楫而歌,歌辭曰:『濫 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踰滲惿隨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試為我楚說之。』於是乃召越譯,乃楚說之曰:『今夕何 夕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於是鄂君子皙乃修袂,行而 擁之,舉繡被而覆之。鄂君子皙,親楚王母弟也。官為令尹,爵為執圭,一榜枻越人猶得交歡盡意焉。今君何以踰于鄂君子皙,臣何以獨不若榜枻之人,願把君之 手,其不可何也?」
襄成君乃奉手而進之,曰:「吾少之時,亦嘗以色稱于長者矣。未嘗過僇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後,願以壯少之禮謹受命。」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歷史普及] 浮華過眼──唐代的妓女




 原載於《典藏‧讀天下》雜誌四月號


 作者:謝金魚

晚唐曾經發生這麼一件事。
長安的名妓劉國容與一位年輕的進士相戀,兩情繾綣,但是不久後進士被授予官職,不得不離開長安前去就任。他剛出了長安不久,來到咸陽地界,劉國容的婢女騎著小矮馬追了上來,遞給他一紙短箋,上面寫著『歡寢方濃,恨雞聲之斷愛;恩憐未洽,歎馬足以無情。使我芳心,因君減食。再期後會,以結齊眉。』
這段大膽的告白,隨後在長安城中大為流行,我們不知道這段戀情的結果如何,但是這紙理當只有兩人知道的短文卻在長安城中散佈,不得不令人聯想:這是不是劉國容替自己宣傳的手段?
如果不是,那麼這只是個才子佳人的老套故事。如果是,那麼這位名妓炒作話題、行銷自己的手腕,不可不謂高明!

※※※
唐代燦爛光輝的文學史上,女性所佔的比例相當低,而這些躋身於唐代文學史的女性,又以后妃女官、妓女和女道士三類為最大宗。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唐代的仕宦千金不能將自己的詩文外流,甚至是公主、郡主、縣主.......等皇室婦女也不例外,上層社會中,唯有后妃如武則天、上官婉兒或後期的女官宋氏五姊妹之流,能夠以凌駕官僚系統的姿態,留下她們的作品。
既然能識字的宦門婦女顧忌於社會觀感而不能表露才華,那麼文才就成為跳脫傳統婚姻的妓女與女道士們交遊的利器了。劉國容的故事,極有可能就是這位名妓以文采宣傳自己的例子。
那麼,唐代的妓女是如何養成的呢?這點,我們不妨請出白居易詩作〈琵琶行〉中的女主人翁──琵琶女,以她的人生來觀察這些女性的生命歷程。

十三學得琵琶成

白居易的琵琶女是這樣自述她年少時光的:「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顯然這位琵琶女是以她的演奏才能來做她的賣點。十三歲,在現代人來說還很年幼,但是在古代,十三歲的少年男女已經接近成人,因此,琵琶女十三歲就已經學成了琵琶、開始工作。但是,她又是如何成為一名妓女的呢?這不得不從唐代的戶籍制度與教坊說起。

唐帝國將人民分作皇室、士族與良人、賤人兩大類,前者屬於上層社會、後者屬於中下階層,其中,良人指的是家世清白的百姓,賤人則是罪犯家屬、奴僕與伎人,唐代的『伎』並不全是賣身的妓女,也包括了擅於歌舞、演奏、特技甚至是長於說笑的男女,他們的戶籍列於教坊管轄,在朝廷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徵召。這類從戶籍上屬於賤人的妓女,也稱官妓,在中晚唐藩鎮中則稱為營妓,她們也擁有相當程度的技藝,並不全憑賣身。

唐代的戶籍制度是父子相承,不過父母雙方一良一賤的時候,則以母親的出身來決定孩子的良賤。如此說來,在理論上,妓女的母親應當也是賤籍,但是實際上卻非如此,妓女很有可能是經過人口買賣而來,這類出身不明者,在一些研究中稱為私妓,以此來與官妓分別。如唐傳奇《李娃傳》的女主角李娃,就以「二十年衣食之用」的代價來贖身,顯然她從年幼之時就被賣給了鴇母,長達二十年之久。在吐魯番文書中,就曾有一戶的紀錄中有許多少女,人口販子在邊境以較便宜的價格買下她們後,送往長安或者其他城市賣藝陪酒或者賣身。

盛唐是伎樂的光輝時代,喜好歌舞娛樂的唐玄宗召集了各地的伎人入京,建立起龐大的歌舞團為他服務。有時在皇室宴樂時,他也會命這些伎人面對著樓下的百姓表演,以此與民同樂。唐玄宗的音樂造詣很高,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縱容這些藝術工作者發揮他們的才能,他的寬容讓許多伎人感激在心,在他寂寞而孤單的晚年裡,仍有一些伎人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盛唐的歌舞昇平,使皇室喜好的樂舞和詩文成為民間妓女吸引客人的必備武器,並延續到晚唐,因為她們的主要客群還是在帝國中最有消費力的士族。

宮樂圖,表現的是晚唐宮廷中的樂妓飲茶、練習的情景,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館


琵琶女的境況雖然在詩中並不清楚,但是她似乎沒有父母,只有一位『阿姨』,是否是她的血親,就不得而知了。

人口販子與鴇母買下幼女或者少女之後,就要開始積極地訓練她們,在〈琵琶行〉序中,琵琶女自述曾經向『穆、曹二善才』學習。『善才』是唐人對於樂器名家的尊稱,其中的曹善才乃是一個琵琶世家的重要傳人,並曾有許多弟子,因此,琵琶女自言向他學藝並不奇怪。
琵琶女的學習過程,可說是一種投資,目的只有一個:讓她成為一株搖錢樹!

螺鈿紫檀五絃琵琶,原屬於日本聖武天皇(724-749
為世上僅有的五絃琵琶實物,也是中古東亞音樂史的重要文物
現藏於正倉院,原件已毀損,現在看到的是近代的模造品


 

五陵年少爭纏頭

在白居易的詩句中,琵琶女回憶著她風華正盛的時代時,是如此描述的「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五陵年少,指的是貴晝子弟,纏頭,是給予伎人的賞資,而詩中的『紅綃』之所以成為琵琶女的賞資,不只是因為紅綃昂貴美麗,更是因為絲織品本身就是唐人常使用的貨幣,而吐魯番文書中的人口買賣,也是以絲織品作為計價的單位,在開元年間,十五匹大練(約三十公分寬的白色絲布)就能買一個十來歲的婢女,但是這個價格到了中唐,只夠讓《李娃傳》中的男主角在長安的娼家玩個七八天,其中除了通貨膨脹的問題外,也有首都與邊陲的物價之差。

現代人往往很難想像布匹為什麼能作為貨幣,這是因為我們穿慣成衣的關係,但是在古代,布匹在生活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對於唐代的妓女而言,布匹裁製的衣物與配件更是她們展現自己的關鍵,如同今日現代女性的名牌包一樣,都顯示了她們的身價。

唐代的絲織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綃』是其中一種極薄的絲織品,經過染色後的價格也與素色不同,紅色更是當時的正色,基本上只有貴族與仕宦人家才能擁有,如此看來,琵琶女的客戶確實如她所言,是一群『五陵年少』。白居易在另一首詩〈賣炭翁〉中,說兩個跋扈的宦官以「半匹紅紗一丈綾」的價格,拿走了老翁重達千餘斤的木炭,半匹紅紗顯然與木炭的價格不成比例,但是對比著琵琶女的「一曲紅綃不知數」,更顯出長安城中嚴重的貧富不均。

敦煌莫高窟晚唐107窟北壁,捨賤從良圖圖中的兩個女子是敦煌當地的妓女善和母女。
她們以供養人的身分出現在洞窟中,
期望造窟的功德可以幫助她們在來世捨棄賤籍、成為良人。


血色羅裙翻酒污

琵琶女回憶著她的全盛時代,因為財富來得容易,所以她毫不珍惜地把昂貴的首飾拿來打拍子,鮮豔的紅裙被酒沾污了也不心疼。唐代律令中明確地規定什麼樣的身分可以穿著哪些顏色、材質,而琵琶女並非士族,卻擁有理論上只有貴族才有的服飾,這可能顯示了律令中關於服飾的規定已然漸漸消解,這是因為中唐之後的藩鎮割據,節度使們紛紛想壯大自己,這使得讓商人有更多機會,商業繁盛與政府控制力的下降,成就了一個崇拜奢華的時代。

搗練圖局部,宋代摹本
練是素色的絲織品,圖中的女性正在熨平織好的白練


中唐是唐代文化的成熟期,有才華的士人也常被節度使們破格錄用為幕僚,在地方與中央之間流轉為官,此處作別之人,也不定何時又重逢。於是,唐代的筆記中出現了許多士人與地方的妓女們一見鍾情的故事,只是故事有時以離別作結、有時也能有美好的結局,悲喜之間,常常取決於地方長官的態度,若是遇到了豪爽明理者,通常會遣人成就良緣,但是也有心胸狹小者,造成了愛情的悲劇。
然而,有時造成悲劇的不是人,而是時間、或是距離。
晚唐有另一個故事,發生在一位外交使節身上,這個使節奉命前往新羅擔任冊封新羅國王的冊贈使,他在山東半島的青州登船,因為屢遭風浪,不得不暫留於青州,因此,與當地的妓女段東美相戀。而後,使節前往新羅時染疾,屢屢夢見段東美出現在夢中,不久就病死了,副使護送他的棺木回到青州,段東美聞知此訊,身穿素服來到驛站裡致祭,哀慟過度而死。
新羅王冠,韓國慶州天馬塚出土
為新羅國王的王冠

或者像文章開頭說的劉國容,也是一個關於離別的故事,不過那些發生在地方的故事裡,士人們的追求或者鍾情是主動的,官妓們只能被動地接受,甚至被當地的官員作為禮物贈予別人。但是身在長安的劉國容,卻派出婢女追上她的戀人,並以她大膽纏綿的詩文風靡了長安,如果把她的故事與《李娃傳》或琵琶女聯想在一起,我們可以發現這些長安的私妓擁有較多的自由,當然,這取決於她們的能力,畢竟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些〝成功〞的案例。

 

老大嫁作商人婦

在風光之後,琵琶女因為年紀漸長而失去客源,她的親人也離她而去,最後,她嫁作商人之妻,在丈夫前往浮梁買茶時替他守著空船、等他回來,在夜間彈琵琶時被白居易等人聽見了樂音,因此有了〈琵琶行〉一詩。
琵琶女的婚姻並不幸福,遠離了長安,意味著她也離開了欣賞她音樂的人,有些人堅持,琵琶女只是『伎』人、而不是『妓』女,認為她是一個崇高的藝術家、不可能賣身,這或許是一種現代人先入為主的觀念。唐代不是性開放的社會,士族男子在婚姻中很少有浪漫的可能,妓女是他們在愛情遊戲中的玩伴,喜歡一個女人、欣賞一個女人,未必代表著要擁有她的身體,但是如果兩情相悅,也未必不可能發生。
那個年代的名妓,或許就像今日的明星一樣,是人們注目的焦點。對於這些女性而言,或許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痛苦與掙扎,但是一旦習慣了萬眾矚目,就很難忍受獨對江月的寂寞。
這一點,文采名滿天下,卻被貶謫到潯陽的白居易完全理解。他與琵琶女的人生,其實有著相似的脈絡,年少學成之後,開始闖蕩天下,壯年時躊躇滿志、詩酒唱和,中年後親友離落、在遠離家鄉與首都的地方苦苦地等待,於是他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在那一夜江邊偶遇後,白居易又等了幾年,等到了轉機、再次回到長安,並且扶搖直上。
而琵琶女呢?沒有人知道,如同劉國容一樣,她們在歷史中永遠地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