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刺

我的相片
唐國京兆府萬年縣青龍坊一尾迷途胖金魚 先後於國姓爺大學、賠款大學主修時空資訊工程 自認為不成才歷史學家、三流小說家與還算入流美食家。 已出版著作:《清宮 紅塵盡處》、《拍翻御史大夫》與《蘭陵公主》
顯示具有 歷普資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歷普資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歷史普及] 戀愛之都─長安


 

戀愛之都─長安

原載於《典藏‧讀天下》雜誌三月號


七到九世紀的世界上,可能沒有一個城市像長安一樣擁有那麼多的故事。

作為唐帝國的首都,長安除了本地居民之外,更聚集了來自帝國各地的商旅、士人、軍人、官員與他們的家眷,多達百萬的住民,他們的悲歡離合與長安的命運連結,使長安城不只是他們人生的舞台、更成為故事中的重要角色。

長安城中的故事不能盡述,但是關於愛情,卻是人人都喜歡聽的,所以我們試著從這些故事來一探長安!

※※※ 


長安是一個從漢代就存在的地名,沿用了數百年。當隋統一南北朝後,有必要審慎選擇新帝國的首都,而漢長安城屢遭兵禍、土地鹽化,加上隋篡奪了北周,城中不時傳出北周皇族鬼魂作祟的傳說,迫使隋在漢長安城的南邊重新規劃了新的都城,命名為大興城,唐代更名為長安。

唐長安城大致上沿用了隋代的設計,只更改了一些坊名,從空中鳥瞰,長安城的北面是政府機關所在的皇城、皇城的北方則是皇帝所在的太極宮。太極是宇宙萬物生成之始,這樣的結構,顯示了時人的宇宙觀—長安城不只是人間的國都,也是宇宙運轉的中心。



雖然長安有著崇高神聖的意義,但是在城中生活的人卻非神仙,大多數人仍要為生活勞碌,不過長安人卻以一種悠閒的姿態,等待著四季變化時代來的樂趣。那個時代沒有手機,所以他們很習慣耐心等待,等待花開、等待夏夜、等待秋天烤熟的栗子、等待冬季不太常見的大雪。除此之外,還要等待每年正月解除夜晚宵禁舉國同歡、等待三月曲江邊上全城戲水玩耍的日子、等待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送來的書信、等待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回來的親友,甚至等待倉皇逃離的皇帝再次歸來……因此,長安的故事裡,也有許多是關於等待與錯過的。

 

長安之春──人面桃花

春天是長安最美的季節,這個時節,正是科舉放榜的時候,城中穿梭來去的人,有不少來自外地的讀書人,不論是失意或是得志,都要趁著花開的時候,折下一枝東風,翩然而過。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一名落第的才子崔護在春天踏青獨行,來到一棵盛開的桃樹下。那一日,桃花紛飛,樹下有一戶人家,才子便去求水,一個少女從門縫中與他問答,才知道他是博陵崔家的人,那是一個延續長達數百年的名門、一個百姓不可能高攀的家族。才子與她攀談,而少女只是深深凝望不語,最後才子只得離去。

隔年,才子又在桃花時節前去,只見門扉深鎖,於是才子留下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幾日後,才子又去,一個老翁出來,指責他害死了獨生女,才子大驚,問起緣故,才知道原來少女幾天前看見詩後,因為絕望、絕食而死。才子聞言,請求入內致哀,少女容色如生,彷彿剛睡著一般,才子抱起少女的屍身,放在腿上,抱著她的頭大哭說:「我在這裡、我在這裡。」

在才子的呼喚下,少女復活,最後嫁給了夢中情人。這個美好的結局,從唐代社會的現實面來看,不大可能成真,但或許也是長安的春天不適合太多離別。

春天的小雁塔


夏日錯戀──〈霍小玉傳〉

唐代的長安城四周有許多樹林,曾經號稱『綠海』,夏天不像現在那麼熱,不過對於養尊處優的貴族而言,還是很不舒服。加上南高北低的地勢使得夏季的暴雨常常灌入皇城與太極宮,在氣候與水患的壓力下,初唐的皇帝們便在長安東北的龍首原上興建了大明宮,在盛唐時代,大明宮取代原先的太極宮,成為唐帝國的政治中心,也是許多士人與官員夢想中的世界。

大明宮含元殿想像圖


中唐時代的一個故事,就發生在夏日的長安,一個剛考上科舉的青年李益在六月時來到長安,預備參加制科考試,考取之後可以得到很好的官職。擁有這樣大好前程的男子,總不乏有人介紹妻室,此時,有人向他介紹了一位美女,名叫霍小玉,她原是一位親王的女兒,因為母親出身低賤而被兄弟趕出王宅,不得已淪落為妓女。


才子佳人,年貌相當,自然是山盟海誓、難分難捨,兩年之後,李益果然考取制科、分發到關東為官。臨行之際,霍小玉殷殷囑咐,李益也再三保證安頓好了之後必來迎娶,兩人就此分別。沒想到李益剛到關東,其母就已經為他訂了婚約,他不敢抗拒母命、也不想妥善地安置霍小玉,於是以逃避的方式想令霍小玉斷了念想。


癡情的霍小玉仍在長安城中等待,耗去了青春、也耗盡了家財,貧病交加中,不得不質當了父親給她的禮物紫玉釵來維持生活,玉釵被宮廷玉匠瞄見、認出是親王從前命他所作,因而將此事稟報給一位公主,公主感嘆之下資助了霍小玉的生活,卻不過是延長了這場愛情悲劇的時間。


而後,霍小玉病重,亟欲見李益一面,但是婚期將近的李益雖然又回到長安,卻沒有勇氣面對被他拋棄的霍小玉。最後,一個俠士聽聞此事後,半騙半擄地將李益帶到霍小玉面前。


面對這個負心人,霍小玉的愛與恨一樣深重,她不惜使自己化作厲鬼來詛咒李益永遠無法得到幸福的婚姻。此後,李益成為一個嫉妒的男人,他無法忍受任何男人接近他的妻妾,故事的最後,以一種懸疑的手法鋪陳了李益病態的佔有慾,究竟是霍小玉的詛咒成真?或者這段愛情已成李益永遠的心魔?


唐代玉釵,〈樹下美人圖〉局部
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現藏於日本
MOA美術館。

一葉知秋──紅葉詩

長安城地勢最高的地方,是城南的芙蓉園,由於這裡擁有戰略上的優勢,不宜讓百姓居住,所以隋代就建了芙蓉園,作為離宮。並將芙蓉園外的曲江池開放為百姓可以遊玩的地方,在春夏之際,這裡無疑是長安百姓的遊憩之地,但是入秋之後,就顯得蕭瑟許多。曲江的水一路北流、進入城中,穿過行人往來的橋下,與其他溝渠會合,成為皇宮外的御溝水。御溝到底有多長、有多深?目前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圍繞著御溝產生的故事,卻有著相同的脈絡,就是『寂寞』。


唐代曾經是稱霸歐亞大陸的大帝國,為了彰顯帝國的實力,唐代的皇帝們除了興建宮殿之外,也擁有大批宮女,盛唐時代的宮女甚至高達三萬人,卻只有極少數的人能飛上枝頭當鳳凰,其他的宮女一生埋沒於宮中、至死方休,除了人們普遍傳說的『幽怨』之外,恐怕更多是看似永遠不會結束的絕望,說到底,就是如深秋一般的寂寞。


因為寂寞,許多宮女只好尋求精神上的寄託,成為佛教虔誠的信女,希望以金生的功德換取來生的幸福。這種心情體現在陝西的法門寺地宮中,法門寺中的佛指舍利在唐代曾經數次迎至長安,由於舍利被視為佛陀本人,所以供養舍利的行為也被認為是極大的功德。晚唐最後一次送回舍利後,地宮旋即封閉,千年後第一次開啟時,人們發現除了官方列表的寶物之外,還有許多不列在清單上的小東西,大多屬於女性,推測很可能就是這些宮女們的供養品。


法門寺地宮衣物帳局部
是晚唐最後一次送回佛指舍利時
與舍利一同送入地宮中的一塊石碑
上面列著官方的供養品
也是現代用來確認法門寺出土物名稱的重要依據


除此之外,在晚唐也有許多關於宮女的故事,其中版本最多的,當屬紅葉詩。由於唐代的律令規定,宮女不得擅自與外人聯繫,若是被發現,雙方都有可能被處死,在盛唐以前十分活躍的宮女集團,也因為皇帝的打壓而不能再隨意出入宮禁。中唐後,唐帝國的國勢江河日下,抑鬱而無出路的君臣百姓,只好將焦點轉移到文學、技藝、服飾與玩樂上,當中也有不少力圖振作的古文運動與改革者,試圖挽回唐帝國的榮光,這是唐代文化的發展高峰期,但是隨著改革的一再失敗,人心漸顯空虛,晚唐之後,穨敗之勢已無法阻擋,只是苟延殘喘而已。晚唐的皇帝們為了顯示自己的仁德,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放出年紀較長的宮女、讓她們出宮嫁人,以此降低後宮的怨憤之氣、向上天昭示自己並非無道昏君。


紅葉詩的背景就出現在這個時代,詩中的主角有不同的名字,故事也有〈題紅怨〉、〈流紅記〉等不同的名稱,但是故事的結構是一樣的。男主角都是來長安參加考試的士人,他們散步到御溝附近,在落葉中發現了一張寫有詩句的紅葉,上面寫著:『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慇懃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或許詩中的寂寞觸動了這些男主角,使他們將葉子收了起來,在往後的日子裡暗暗地思想這些詩句出於怎麼樣的女子?其中一個版本的故事中,男主角又在紅葉上題了兩句詩『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將紅葉放入御溝中。


數年後,男主角們或是登科為官、或是下第不仕,最終都在皇帝放出宮人的時候,偶然地與一位宮人結成良緣,最後,宮女在丈夫們的衣箱找到了紅葉,發現這段緣份早有前定。紅葉詩的故事大多有著良緣得偕的美好結局,其中最完整的一個版本出現於晚唐到宋代之間,故事的男女主角甚至在皇帝逃往四川之後得以拜見皇帝,並得到了皇帝的祝福與賞識,最後兒女成行、夫妻和美。


但是,另一個版本的故事中,男女主角相遇卻是在皇帝逃往四川的時候,長安大亂,宮人也不得已地逃出皇宮,男女主角於一戶民家中相遇,女主角因為才思敏捷而與男主角相戀,在亂世中無法獨行的女主角委身於男子,兩人相偕逃往較為安全的四川。行經綿竹時,一個路過的宦官發現了女主角,並逼著她上馬要帶她回到皇帝身邊,無奈只得分手。失去女主角的男子十分沮喪,不過,當日的晚上,女主角回到他身邊,表示自己賄賂了宦官,只為了與他相守,於是兩人回到男子的老家。數年之後,男子生了重病,一名道士說他面帶邪氣,此時,宮女才坦承自己被宦官帶走時就已自殺身亡,只因感覺到男子的思念之情,才追隨至今,但是人鬼殊途,為了男子的性命著想,最後,宮女與男子置酒訣別後,悄然離去。
秋天給人的感覺既有蕭瑟、也有豐收,紅葉詩的兩種結局,如同御溝中的秋紅,有的得以被拾起珍藏、有的則隨水而逝。

 

雪中真情──李娃傳

在諸多唐代的傳奇中,以〈鶯鶯傳〉和〈李娃傳〉的結構最為完整、影響也最為深遠,但是〈鶯鶯傳〉的主要舞台在山西蒲州,因此不論。而〈李娃傳〉的故事則完全發生在長安,故事中透露出的長安風俗和主角們於巷里之間來去的身影,增加了故事的魅力。


〈李娃傳〉的男主角鄭生也是入京趕考的名門子弟,他與李娃的相遇是標準的歡場情緣,他為李娃揮霍了所有的財物,而後,遭到李娃與其鴇母無情地拋棄,身無分文的鄭生方知柔情不過是騙局,他也無顏向親友求助,最後,只好憑著名門子弟的風度與天生的歌聲,到專營喪葬事務的凶肆中唱輓歌為業。他在凶肆中很快得到了同事們的歡迎,並成為長安城中有名的輓歌歌手,在長安兩間最大的凶肆於天門街上比拼的時候,他特別被延請去唱歌,天門街是長安皇城的最前方,也是長安最醒目的廣場,他歌聲中的哀婉在比賽中成為焦點,卻也因此被前來長安述職的父親發現,發現獨生子竟然從事這樣的工作,鄭父氣憤難耐,將兒子帶到人煙稀少的城南,打成重傷後丟棄在現場。

唐代陪葬麻鞋,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現藏於新疆博物館。

還好,鄭生的同事們將他救回,可是他的傷勢過於沉重,不久,連凶肆中人也不大願意理會,鄭生只得淪為乞丐。長安城的歷史上,冬天其實不常有大雪,卻偏讓鄭生遇上了,嘗盡人情冷暖的他在大雪中沿街乞討,最後凍倒在一戶人家之前,他的聲音引起屋主的注意,屋主開門一看,四目相對,原來這就是李娃的新宅。看見往昔的翩翩公子淪為乞丐,李娃感到十分自責,她以身上的繡襦蓋住又臭又髒的鄭生,將他帶回家中照料,並資助他讀書、重回到科舉考場。

唐代立鳳紋刺繡錦殘片,現藏於日本正倉院

而後,鄭生終於完成他當初入京的目的、成為一名官員,但是他不像李益那樣絕情,執意地要求李娃與他成婚同行,李娃卻拒絕了,在鄭生以死相脅之下,李娃勉強地同意與他一起到劍門才分手。兩人來到劍門,卻沒想到鄭父也在此地,父子相認之後,鄭父才知道李娃的事,並促成了李娃與鄭生的婚事,而後,隨著鄭生平步青雲,李娃也最終受封為汧國夫人,成為當世所稱道的賢婦。

李娃的故事結束於九世紀左右,而長安城中的故事,在十世紀初劃下句點。在唐帝國滅亡前三年,軍閥挾持著皇帝離開長安,並拆毀了當年以傾國之力興建的大明宮,將所有的構件丟入河中,讓水流帶往洛陽,同時,逼迫長安的百姓遷往東方。在震天的哭聲中,長安城的榮光一去不返,進入漫長的冬天,直到現代,在文化與觀光的刺激下,長安城才以嶄新的面貌,顯示出它的過去。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歷史普及] 盛世女相:上官婉兒--女主政治下的女官


盛世女相:上官婉兒

女主政治下的女官

原載於《典藏讀天下》雜誌2014年一月號

作者:謝金魚

剛過去的2013年,在文博考古界可說是精采萬分,在上半年的隋煬帝墓之後,陝西在下半年也發現了上官婉兒的墓葬。這位活躍於盛唐前期的女性,以傳奇性的一生和華麗敏捷的文才,成為千年來屢被提起的話題。這位引領一代文學的女性,既是女皇的心腹、又是新君的妃子,人們以為她的墓葬規格肯定直追王侯,事實卻非如此。

上官婉兒與她的『老闆』武則天一樣,既被視為女權先鋒、也被指作惡女妖婦,不論是肯定或否定,多數人都認為她是中國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特殊人物。跳脫女權或父權的觀點,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她的崛起與影響?



上官婉兒的出生充滿傳奇,傳說她母親懷胎時夢見天人遞給她一個秤,並預言這個胎兒將要秤量天下文士。她的祖父是當時的宰相,聽說了此事,歡喜不已,但是,當她呱呱墜地時,上官一家不禁懷疑,因為能夠秤量天下文士的人,不該是個女兒。隨著祖父因為得罪皇后武則天被殺、上官婉兒與母親被送入皇宮為婢,一連串的變故,使得天人的預言聽來越顯諷刺。

武則天的地位卻越顯穩固,她與丈夫唐高宗帝后並尊,稱天皇與天后,夫婦二人一同執掌唐帝國。就在高宗因病休養之時,武則天並不甘於隨夫退居幕後,她與親生兒子們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相繼除去了兩位成年並有賢德之名的太子,將才智平凡的三子、後來的唐中宗送入東宮。於是,天后取代了理當接班的太子,理當天無二日的帝國中,出現了第二個太陽。


就在此時,命運將上官婉兒送到了武則天面前。沒有人知道這對君臣如何相遇,只知道當婉兒登上政治舞台之時,武則天將剩下的兩個兒子一逐一囚,她不只取代了兒子們、她的武周帝國也代唐而起,與北方的突厥第二汗國並稱為東亞世界的強權。

 
乾陵,武則天與唐高宗的陵墓,位於陝西省乾縣,
與其陪葬墓合為乾陵博物館。

武則天的時代成就了上官婉兒,但是,她真正成為『上官婉兒』卻是在武則天去世之後,她投靠了中宗,並成為中宗之妻韋后的心腹。中宗並不像他的父母兄弟那樣喜好文學,因此,曾被武則天重用過的婉兒被封為『昭容』,在名義上是中宗的妃嬪,實際上卻是他的秘書。中宗對政事既無能力也無興趣,使得大權落到韋后手中,諳於政事的婉兒,透過中宗夫婦擁有了幾乎與外朝宰相相等的權力,一言一語,就能使人飛黃騰達,於是文人們無不希求婉兒的評價,她真正地成了秤量天下文士的人。

定陵,唐中宗的陵墓,位於陝西省富平縣。
由於韋后在政爭中失敗被殺,追貶為庶人,
所以用招魂的方式請來中宗的元配趙皇后合葬。


然而,中宗的時代並不平靜,在以其弟睿宗為首的李唐宗室和武三思等人為首的武周家族之間,中宗左右為難,最後在韋后和婉兒的推動下,中宗將愛女安樂公主嫁入武氏家族,使得整個宮廷傾向了武周的舊勢力。這也引起了李唐宗室的不滿,在中宗突然身亡之後,睿宗與其妹太平公主發動政變。睿宗之子、即後來的唐玄宗,帶兵入宮,斬殺了韋后與安樂公主,婉兒試圖迎接玄宗以延續自己在新時代的地位,但是玄宗仍將婉兒處死,結束了這位盛世女相的一生。

人物關係圖

生前輝煌、身後冷落

 
一千三百年來,婉兒葬於何處,無人知曉。直到今年,考古人員在咸陽的一處建設工地挖到了一座唐代磚室墓,全長36.5米,有五個天井、四個壁龕,墓室中沒有木棺石槨、也沒有遺骸,只有一小塊碎骨渣,墓室塌陷、連地磚也被揭起,沒有任何壁畫。但是在甬道兩邊的壁龕卻基本上沒有受到盜擾,但是陪葬品多為陶俑,沒有唐三彩。在甬道前方發現了一方青石墓誌,透過墓誌,才發現這裡就是上官婉兒埋骨之處。但是,盛唐時期的人講究厚葬,為什麼婉兒的墓葬卻如此淒涼?

上官婉兒墓室,地上並沒有棺槨或人骨的痕跡。

由於中國各地的墓葬常有盜擾,因此婉兒墓的狀況不禁使人懷疑是不是被盜墓賊造訪過。不過考古人員首先注意到墓葬被破壞的地方僅在墓室與甬道後方的天井,甬道前端與壁龕卻保存完好,並不像是盜墓賊所為。從墓葬中的狀況推測,這個墓室可能在唐代時就被刻意地破壞,目的是為了懲戒墓主。考古人員的推測不是沒有道理,這是因為唐玄宗曾經有幾次破壞墓葬以示報復的行動。

首先是他在政爭中,將政敵太平公主逼死,將公主的屍身棄於野外,並將其夫的墓葬剷平。唐玄宗的母親是被武則天所害,他的成長過程中也遭受到武氏家族的壓迫,此外,他也對韋后母女頗有敵意,因此,在他掌權之後,就曾經破壞武韋兩族的墓葬。但是,這些記錄都是文字史料,還沒有確切的證據,倘若此說是真,那麼婉兒的墓葬可能是第一個被確認了『官方破壞行為』的唐代墓葬,而史料上玄宗惋惜婉兒才華而收集其作品的記載,可能只是玄宗的政治表演,或者是出於旁人之意而為。

這個旁人會是誰呢?從目前已經公布的墓誌錄文中可以發現,上官婉兒在死後是由太平公主出資辦理喪事,公主甚至派遣使者至婉兒墓前弔祭致哀。如此看來,此時權勢熏天的太平公主顯然對婉兒的死感到惋惜,那麼以公主主導收集婉兒文章的事也就不奇怪了。由墓誌的記載也可以猜出,毀墓行為應當發生在太平公主垮台之後。而婉兒墓所在的位置鄰近底張灣,太平公主的子女有兩人葬於此處,這一帶可能是武氏家族的墓地,或許是公主有意將曾替母親、兄長效力的婉兒庇護於此吧?


←太平公主之女、萬泉縣主薛氏墓出土壁畫,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萬泉縣主是太平公主與前夫薛紹所生,唐制,親王之女封縣主,薛氏之父並非親王,顯然她是因母受封,這在中國史上是極少見的特例。

佞臣?忠臣?女主政治下的女官


在上官婉兒的墓誌中,其家世大致與史書吻合。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墓誌中提及,她在十三歲時受封才人,由於才人是品階較低的妃嬪,一些學者認為,這顯示婉兒可能與武則天一樣,先做了先皇高宗的妃嬪、又在新君中宗登基時爬上高位。這個說法雖然符合一般的推斷,但是細思下來,有些地方並不確實。

首先,唐宮分作內官(妃嬪)、宮官(女官)與官婢(罪犯、國家的奴僕)三層,內官與宮官需是良家子(家世清白的平民)或官宦之女,婉兒身為官婢,並不可能以正常的管道推選為妃嬪,武則天曾因嫉妒而害死外甥女,婉兒的祖父曾是武則天的政敵,倘若高宗與婉兒有私,武則天豈有善罷甘休之理?反過來看,武則天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性格,在外朝官員中屢見不鮮,她也曾經信賴一個官婢而險些在官婢的讒言下殺害睿宗,如此看來,破格提拔婉兒,似乎更像是武則天的風格。

上官婉兒墓誌,以青石刻成,約有千餘字


《新唐書》在婉兒的本傳中說她「年十四,武后召見,有所制作,若素構。」,年歲上與誌文相去不遠,誌文中提到婉兒受封才人的段落,並未提及其美貌,而著重於她的文采,如此看來,婉兒是以文采得到信任、而不是一般以美色侍君的妃嬪。與其說婉兒先後為高宗中宗父子之妃,不如換個角度來思考,有沒有可能是武則天從結構上把內官調整成了為她效力的女官?換言之,當時已為『天后』的武則天將原該做為皇帝姬妾的妃嬪之位,變成她提拔親信的空缺,而這個內官『官僚化』的過程,似乎持續到了中宗時代,女官們甚至不需住在宮中,而可以像一般的男性官僚一樣在宮外立宅另居,直到玄宗在政變中除去了這批宮人,再一次重整宮中制度。

武則天去世之後,婉兒一直被認為是韋后母女的黨羽。不過在誌文中,婉兒的形象截然不同,誌文中提及中宗欲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不成,公主遂結黨營私,婉兒因此幾度力爭,希望中宗除去公主的黨羽,中宗不從,婉兒不惜服毒、險些喪命,被救活之後,辭去昭容一職,退為婕妤,塑造出她公忠體國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安樂公主立皇太女一事,在過去的史料中,僅說是安樂公主對父親撒嬌的行為。但是,婉兒的誌文是第一次在唐代的史料中看見中宗本人的意向,如果誌文的敘述無誤,那麼中宗可能是中國史上第一個考慮立女性繼承人的皇帝,而安樂公主也差一點就能成為中國史上的第二位女皇,在台灣學者陳弱水的研究中,安樂公主的這項作為,顯示了她已經跳脫了她祖母與母親先為帝妻、為帝母的思維,在祖母以女性君臨天下的歷史中,企圖使自己以帝女的身分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1]



右為大唐故勃逆宮人墓誌拓片,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勃逆宮人,即是安樂公主死後追貶的名號,這位險些成為女皇的公主,出生於中宗夫婦最困頓的時候,出生時被裹在中宗的舊衣裡,因而小名裹兒。

隨著父親時來運轉,她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她在史書中被認為是個任性無知的女子,卻有著號稱『光豔動天下』的美貌與過於前衛的女性意識。













誌文中的婉兒顯然不支持公主的行動,不管這是真實或是太平公主授意的虛假,都有其意義。當我們審視婉兒的一生,她從效忠武則天、中宗再到太平公主,可謂傳奇。但是把她的一生放在東漢以來的女主政治來看,就會發現從輔佐竇太后的班昭開始,到北朝宮廷中屢屢出現的女尚書們,所有必須以妻子或母親身分走到幕前的女主們,都需要有擅文詞知進退的女官來輔佐。

婉兒與她的『老闆』武則天也不例外,在武則天稱帝之前,她致力塑造自己的形象,她是孝順的女兒,是賢明又多產的妻子,也是既嚴厲又慈愛的母親。最終,她發現自己在儒家的禮法上無法突破女兒、妻子與母親的限制,於是捏造了彌勒下生為天女的佛教傳說,使自己得以代唐而起。

在這位女皇的光芒下,婉兒代表的是那些支持著女主們的宮人集團,這些宮女是貫穿著女主政治的伏流,她們的向背代表著宮廷中某一勢力的崛起與崩毀。她們擁戴起一代女皇,也在她年邁之時,無情地捨棄了她,成為李唐復辟的無聲功臣。因此,中宗與韋后其實是一體,他們不能不順流而行,以免自己如武則天那樣傾覆。

也是因為這種擁戴之功,才使得婉兒認為自己可以靠著太平公主成為新朝的功臣。但是她沒有想到的是,年輕氣盛的玄宗拒絕妥協,玄宗透過除去婉兒與太平公主,拔除了女主政治的影響,而後在他有生之年,沒有一個后妃能代替他成為唐帝國之主。透過這樣的脈絡來看,婉兒的華美文采,恐怕也只是順應著時代的潮流,在男性與女性君主、李唐與武周勢力之間搖擺的無根飄萍而已,真正影響著時代的人,從來不是上官婉兒。


[1] 參見陳弱水,《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7);《隱蔽的光景──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94-196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書中自有] 森部豐,《安禄山―「安史の乱」を起こしたソグド軍人》書介



朋友最近去日本,幫我帶回來這本書。

這是關西大學森部豐教授的歷普小書安禄山―「安史の乱」を起こしたソグド軍人(安祿山──引起安史之亂的粟特軍人)》,是森部先生的老師妹尾達彥教授推薦的,我覺得很適合教學和歷史普及。

與牛致功先生很多年前寫的《安祿山、史思明評傳》不同,森部先生陳述的脈絡主要在安祿山這個粟特與突厥的混血兒與北亞民族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安祿山這個人,可以說是從安祿山角度出發看安史軍的結構,像是他如何使用祆教中的身分來凝聚粟特人,如何透過婚姻關係來穩住契丹人,而同時代還有哪些與安祿山境況相似、最後卻選擇投向唐廷的人,最後總結了安祿山叛亂集團裡的成員與安祿山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因為焦點在族群,所以在安祿山如何鑽營巴結的部份就大多省略了,唐帝國內部的問題也沒說太多,只有一節放在羈靡州的結構與唐代當時軍隊的組成問題。

如果對唐帝國境內的粟特人不太了解的話,這本書可能是比較適合的入門書,才不到100頁,很好讀的。

書名:安禄山―「安史の乱」を起こしたソグド軍人
作者:森部豐
出版社:山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
isbn:978-4634350182

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

[謝金魚答客問] 一月之五,過年雜問

祝福大家『立馬生金』



Q:"年獸"和"鞭炮"相關的傳說和習俗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

A:其實年獸還真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耶.......完全找不到說.......但是放炮至少在南朝的湖南地區就有了,可是當時並不是放有火藥的炮,而是"爆竹",就是把竹子放在火裡面烤,烤到竹子自爆。而且這種放爆竹的習俗並不是在晚上放,而是正月初一的一大早。這個放爆竹的習俗目的是要嚇走山臊、一種碰到會讓人感冒的山鬼,有可能是年獸傳說的來源。

Q:守歲是真的要通宵嗎?

A:至少在宋代是喔,東京夢華錄中有提到,北宋的除夕夜,皇宮中會鞭炮放免錢然後歡呼,聲音大到在皇宮外都聽得見(嘛~~大概就是紐約時報廣場那個happy newyear的感覺吧?),宮外的人家不分階級都要圍著爐子團團坐在一起,晚上不睡覺,所以叫守歲。

Q:傳說中的最早過年慶典記錄是什麼時候? 

A:好像商代就有了喔?

Q:小康家庭如何準備過年?需要回家鄉嗎?如何準備吃的?住的方便該怎麼整理?如何去跟朋友拜年?出門招馬車去?

A:嗯.......在近代以前的中國,除了出外當官的跟行商的人之外 ,絕大多數的人都跟自己的家庭離得不遠,尤其是農民,更是很難離開家,所以除了出嫁的女兒回家會辛苦些之外,其他的人大多數都還是跟自己的父母親友住得不遠。行商的人一般在過年時候也會回家,除非是像山西票號之類的跨省的大商幫中的學徒、伙計等等,那就可能很難回家了,幾年才一次。當官的當然也不可以回家,所以到了過年就在靠么想家的人,還真的不少是官員或者入京考試的學子之類的。至於準備吃的,農家其實都有養雞養豬,食物並不是問題,住的部分也沒有問題,如果是女兒回家的話,有的說法是晚餐之前就要走,但如果路途太遠,其實大家擠一擠、打地舖並不是問題。拜年走春一般也都離得不太遠,如果稍微有距離,農家會有板車、牛車之類的交通工具,要不然用走的也可以。

Q:歷史上有數個戰亂的時期,遇到戰亂時的人民還會慶祝年節嗎?邊逃跑邊慶祝?流寇們也會放假嗎?

A:稍微過得去的人家還是會弄點東西慶祝,這個部分大家可以問一下曾經經過二戰的老人家,真的窮到什麼都沒有了,弄一小塊肉也是一點慶祝。如果是叛軍,這時候有的會多少備點酒肉,大家吃一點開心一下,士氣很重要的。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謝金魚答客問] 十二月之七,清代人怎麼使用毛皮?


Q:鞣制的皮毛製品大概是用哪些?還是能弄到的都拿來穿呢?不同毛皮有不同的製品嗎?比如鞋子都用哪些?另外,雖然殘忍……但雞鴨牛羊等禽畜之外,犬貓應該算是農家必有的工作動物,他們死後也會再被利用來取暖嗎?

A:關於使用的皮子,出身清末官宦世家的張愛玲說的比我清楚。

     穿皮子,更是禁不起一些出入,便被目為暴發戶。皮衣有一定的季節,分門別類,至為 詳盡。十月裡若是冷得出奇,穿三層皮是可以的,至於穿什麼皮,那卻要顧到季節而不能顧到天氣了。初冬穿「小毛」,如青種羊,紫羔,珠羔;然後穿「中毛」,如銀鼠,灰鼠,灰 脊,狐腿,甘肩,倭刀;隆冬穿「大毛」,——白狐,青狐,西狐,玄狐,紫貂。「有功名 」的人方能穿貂。中下等階級的人以前比現在富裕得多,大都有一件金銀嵌或羊皮袍子。

  姑娘們的「昭君套」為陰森的冬月添上點色彩。根據歷代的圖畫,昭君出塞所戴的風兜 是愛斯基摩式的,簡單大方,好萊塢明星仿製者頗多。中國十九世紀的「昭君套」卻是顛狂 冶艷的,——一頂瓜皮帽,帽簷圍上一圈皮,帽頂綴著極大的紅絨球,腦後垂著兩根粉紅緞 帶,帶端綴著一對金印,動輒相擊作聲。


      出自,張愛玲〈更衣記〉

      至於不同毛皮有不同製品嗎?沒有非常固定,像是羊皮可以做衣服、也可以做帽子,但是比較昂貴的毛皮,一般會用做高級的帽子或者皮袍,但是這些都很看身分的。像《宮女談往錄》中就提到宮女們會用貉子毛裝飾鞋子、冬天則穿羊皮坎肩,而民國之後的大太監崔玉貴則戴著海龍皮(水獺)帽子、穿著貂皮袍子招搖過市,即便如此,崔也說「我這是猴坐金鑾殿,也不成人。」事實上,海龍皮是康熙年間才從俄國進到中國的,主要用於皇帝太后皇后的冬朝服與冬朝冠裝飾,總之這些用毛皮的東西都是有等級的。

   
康熙明黃緞繡雲龍貂鑲海龍皮朝袍
這是把右邊的內裡翻過來的樣子,內裡是貂皮
但是領子和袖口、下擺則緣著海龍皮


       至於犬貓會不會被當成毛皮的來源,狗是有的,東北的漢人有戴狗皮帽子的說法,但是滿人聽說不戴。貓比較少聽說,在日本的三味線聽說是貓皮做的(感謝omylife大大提供),現在北京則有賣貓皮褥子(感謝曼陀姊提供資訊)。我個人是認為,犬貓皮比較少用的原因,可能還是牠們是家庭中的工作動物、而且可以利用的面積比較小,養得起狗貓的人,取得一張羊皮並不是太困難的事,羊皮可利用的面積也大得多,所以使用犬貓皮比較沒有經濟效益這樣。

  

[歷普資訊] 詩遊記:詩經裡的植物長什麼樣子?



剛才在FB上看到在朋友轉貼的  中研院數位中心電子報:詩遊記介紹

原來是研究詩經跟植物大辭典的學者們,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做了一個很有趣的網站,讓大家可以來看看詩經中的植物長什麼樣子,很有趣的喔。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歷普資訊] 演講:胡曉真研究員,中國女性的旅行經驗──從明清到民初


我小時候很愛看歌仔戲、京劇跟豫劇(超早就開始過老人生活),葉青跟孫翠鳳演的歌仔戲--孟麗君更是我的愛~雖然因為我比較喜歡演皇帝的楊懷民,所以我無法理解皇甫少華這個腦殘為什麼可以娶三個老婆~

後來高中才去找孟麗君的原著、知道這是彈詞小說再生緣,大學之後透過陳寅恪先生的論再生緣,才知道了作者陳端生心比天高、命如紙薄的人生。

而後讀了胡曉真老師的才女徹夜未眠,從胡老師簡潔流暢的文學分析中,理解了明清江南的才女文化,是非常好看的一本書~

下下週,胡老師要在中研院的科普講座中談一談近代女性的旅行經驗,相信也是大家會感興趣的話題呀!有空的朋友可以去聽喔!


標題:中國女性的旅行經驗──從明清到民初
主講人:胡曉真研究員兼所長(本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持人:王汎森副院長
時間:2013年12月24日(星期二)晚上七點
地點: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
洽詢專線:(02)2789-9872,本院總辦事處秘書組

這是要報名的,請打電話跟秘書組聯絡,謝謝~~

--
p.s之前日本的漫畫家瀧口姊妹有畫再生緣漫畫版~但是因為元代的資料比較難找,所以把時代搬到了明.......(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