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刺

我的相片
唐國京兆府萬年縣青龍坊一尾迷途胖金魚 先後於國姓爺大學、賠款大學主修時空資訊工程 自認為不成才歷史學家、三流小說家與還算入流美食家。 已出版著作:《清宮 紅塵盡處》、《拍翻御史大夫》與《蘭陵公主》

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謝金魚答客問] 一月之四,唐代的移民如何過年?


塔吉克共和國片治肯特出土
粟特貴族宴飲圖


Q:唐代各地各民族對於「過年」的「時間」和採取的應對態度為何呢?粟特人從唐代穿越時空到現代,您又帶來哪些粟特民族過年的慶祝與飲食文化呢?

A:嘛~~我家學弟提的問題就是這麼高拐(喂!!!)

目前的研究中,唐帝國的外部移民有幾個來源,從東北來的有日本人、新羅人、百濟人(三韓地區)、鐵勒人與契丹人,從北方來的則以突厥為大宗,西部地區則有粟特人、吐火羅人、回鵠人、大夏人、大宛人.......等西域諸國,西南自然是吐蕃為主,在東南沿海則有印度與阿拉伯人。

不過,不是每一個族群都有各自固定的聚落,有些地方的人來得少,就無法形成聚落,而會與其他的族群結合,像是吐火羅人會跟著粟特人一起行動,而粟特人在北方的聚落中也會和突厥人住在一起......等等,因此,這些族群確切的聚落內部狀況,目前並不是非常清楚。

因此,我們看不出這些族群特殊的過年活動。

目前來說,我們知道粟特人在十一月會有『潑胡乞寒』的活動,大家會拿水潑對方來乞求不要暖冬(我們粟特人中一定有人穿越了),此外,在二月、三月或七月,還有『蘇莫遮』和『渾脫』這兩種活動,大體上就是會有帶上面具的人跳舞祈福,其他人則是打扮得華麗一同參與,關於蘇莫遮和渾脫到底是一種東西還是兩種,又是什麼意思,目前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帶上面具是一種驅魔的作法,也有人認為渾脫出於波斯語中的長壽,因此應該是祆教的酬神活動,目前沒有定論。

但我個人猜測,如果是在二月三月的話,或許與現在突厥語族的諸國中在春分進行的Noruz諾魯茲節有關係,由於諾魯茲節其實源於祆教,節日的意義在於歡迎春天的到來,但是這只是我的一個猜測而已。

那麼,異民族就不參與唐帝國的新年了嗎?我想恰恰相反,他們可能與一般的唐人一樣都參與了新年的各種活動。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歷史普及] 推土機下的隋煬帝(2)


原載於:《典藏:讀天下》雜誌 2014年1月號

推土機下的隋煬帝

──墓葬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煬帝墓──一座沒有價值的墓葬?

聽到這裡,相信有許多朋友開始懷疑,這樣的墓葬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如果無法挖出金銀財寶、找不到屍骨又無法對歷史解釋有新的突破,那麼這樣的墓葬值得花這麼多心力保存嗎?

事實上,這種聲音從隋煬帝墓消息曝光之後就一直存在,這也顯示了考古學的價值觀與普羅大眾有著一定程度的落差。

近年來,隨著盜墓題材小說的盛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些古代墓葬的玄妙之處,而中國境內林立的大小博物館,也提供了民眾接觸文物的機會。然而,大眾對於「什麼是考古」卻未必清楚,許多人甚至揚言「考古就是官方盜墓」,此類言論常使考古文博學者氣憤不已。

考古真的是官方的盜墓行為嗎?當然不是,考古與盜墓有根本上的不同,從目的來說,盜墓是出於利益考量,因此,盜墓賊會先從貴金屬下手,接著是具有特色的瓷器與其他陪葬品、甚至是沉重的墓誌,近年亦傳出切割壁畫盜賣的消息,顯示了盜墓行為與文物市場的需求有著直接的聯繫。考古卻非如此,考古學是隸屬於人類學之下的一門學問,雖是研究人類,在本質上卻是一種科學,必須透過計畫、探測、實驗、挖掘與記錄來重現人類曾經存在的空間,並試著還原當時的生活狀態,借此來理解當時人類的思考與邏輯。這些當然只是理論,考古學更受人矚目的是實作的部份,許多朋友以為考古學者就像印第安那瓊斯一樣,在危機重重的古墓當中與殭屍鬼怪打鬥,事實上,考古學極少遇到這種情形,與考古學者打鬥的多是試圖強搶文物的匪人,或者急著將土地回收利用的開發商,而面對這些外在的壓力,考古現場卻像是工廠,諸多工人助理與學者不斷地重複著枯燥無趣的清理與記錄工作,令人驚訝激動的發現並非天天有,更多時候是沮喪與無力。即便如此,考古學卻是建立在這些繁瑣無趣的基礎上,透過這些工作,一點一點地呈現出埋藏在地底的過去。

人們常常把考古學與歷史學混為一談,並直覺地認為歷史學者就是要去考古(但通常會說「挖骨頭」),而遇到考古學者時,又問他們一些歷史的文獻問題,每每叫雙方都哭笑不得。考古學人有時開歷史學的玩笑,說歷史學未必考古、但是考古卻一定要知道歷史,而歷史學者總是坐在房間裡使用著考古學者的勞動成果,實在太不公平。雖然不公平,但是這在中國的考古學界卻是沒辦法的事,在中國雖然也有許多史前遺址,但是數千年的歷史年代使得考古學界不能不重視文獻,也使得中國的歷史與考古學界有更多的對話與交流。

隋煬帝墓的考古價值與可能性

對於考古學而言,一個遺址的重要性不在於單一文物的價值,重要的是這個遺址的配置與其背後的思想脈絡。隋煬帝墓的價值在於它是一個由後朝為前朝國君修建的墓葬,其墓的規模可能因為隋煬帝被視為昏君而無法與陝西境內的唐帝陵相比,因此考古學界只稱「墓」而不稱「陵」。

不過M1的用磚與隋江都宮的磚相同,在墓中出土的鎏金銅鋪首(墓門上的門環)直徑26公分,也與西安的唐大明宮出土鋪首相去不遠。
隋煬帝墓鋪首

唐大明宮鋪首

墓中的一組十三環蹀躞金玉帶,更是目前出土的蹀躞帶中等級最高的一件,基本上顯示了唐帝國對於隋煬帝仍有一定程度的禮遇。 




蹀躞帶:原先是一種草原民族騎馬時將常用器具繫在腰間的帶子,魏晉時期傳入中原,隋唐之際被明定為官服的配件。官員可以在帶上釘上帶銙,在銙下圓孔繫上刀子、算袋等七樣飾品,稱為「蹀躞七事」,至於帶銙的材質與數量,則依品階不同而有規定。在盛唐之後,蹀躞帶也受到婦女的喜愛,只是她們不釘帶銙,只在腰帶上垂下不同的飾帶作為裝飾。








隋煬帝墓出土的十三環蹀躞帶,是中國境內出土的蹀躞帶中,等級最高的一組。唐代所編纂的史書中,曾經提到隋草創之際沒有特定服飾,因此煬帝之父文帝穿得與一般人無一,只以袍服的顏色與十三環帶來表示自己的身分。隋煬帝墓出土的蹀躞帶,也與史書的紀錄互相呼應。

相較於M1的嚴重破壞,M2雖然較小、保存情況卻稍微好一些,與M1墓室的方形墓室結構不同,M2是腰鼓形磚室墓,這兩種墓葬結構在中國北方也能找到,顯示了唐代的南北喪葬文化仍有一定的連結。M2最重要的出土文物是成套的編鐘16件、編磬20件,編鐘與編磬從上古以來,就在國家大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中國的古代墓葬中也曾經出土過數套,其中最有名的當數1978于湖北的戰國曾侯乙墓編鐘、編磬。

但是,M2的這套唐代編鐘與編磬,卻是唐代墓葬中唯一的一件,目前雖不能確定這套樂器是不是一種皇后身分的象徵,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陝西已出土的太子與公主墓葬中也不曾見過,其意義值得關注。綜合來說,隋煬帝墓雖然被一些學者認為過於簡陋,卻有可能是因為盜擾的關係而無法呈現出下葬時的原貌,也呈現了隋唐帝國之間相承相繼的關係,不只是簡單的後朝薄葬前朝國君而已。

目前,考古工作雖然暫告一段落,但是考古單位已經針對遺址周邊進行探勘,發現了許多墓葬與人為建築的痕跡,試圖厘清這些遺跡與隋煬帝墓的關係。雖然暫時沒有發現陵園的遺跡,但是若將這些墓葬群放在揚州城市發展的脈絡下考慮,應能從中發現隋唐以降的變遷,而隋煬帝墓的位置與其周邊的墓葬群,或許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的訊息。(完)


[歷史普及] 推土機下的隋煬帝(1)


原載於:《典藏:讀天下》雜誌 2014年1月號


推土機下的隋煬帝

──墓葬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唐初閻立本所繪《歷代帝王圖》的隋煬帝
是傳世的圖像中最接近隋末的一張畫像


 




  前言 



     2013年最熱門的考古話題,要算上半年的隋煬帝墓與下半年的上官婉兒墓,一在揚州、一在陝西,一則為帝、一則為妃,同樣在少時步步算計、中年時飛黃騰達,而後同樣作為政治上的失敗者、死於非命。這兩座墓葬在微博上引起了熱切的討論,關於這兩人的生平也被翻出來述說了好幾遍。但是對於考古學家來說,這兩個墓葬都顯示了唐帝國如何對待政爭的失敗者,作為前朝皇帝的隋煬帝,顯然比上官婉兒幸運一些。

        說是幸運,也是一個比較而來的說法。若是看過唐代帝陵的雄偉氣派,那麼隋煬帝的墓室可謂寒酸至極,小小的墓室、短短的墓道,在挖掘之前,荒涼得連封土都幾乎看不見。以致於清代人都忽略了這裡,而將另一座大墓誤認為煬帝陵。

        由於墓葬的規格與一般印象中的隋唐墓葬有出入,網路上甚至開始有各種謠言質疑『這真是隋煬帝墓嗎?』、『這跟曹操墓一樣是有爭議的吧?』,這些都帶給考古隊極大的壓力。

        如果這座墓葬再大一些,那麼這些疑問可能不會出現。但是問題就是這座墓葬為何如此簡陋?簡直令人懷疑唐帝國有意虐待這位亡國之君。

        事實真是如此嗎?印象中恢宏大氣的唐帝國,難道真用墓葬的規格來貶低隋煬帝嗎?

千年前,隋亡唐興

        一千四百年前的一個夜裡,伴隨著北方將士的喧嘩聲,隋煬帝楊廣(569-518 A.D.)在南方的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宮中,被嘩變的臣下們縊死。

         他的結髮妻子蕭皇后與宮人們草草地將他埋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外,而後經過兩次改葬,最後,唐帝國將隋煬帝改葬于雷塘,這是由於隋唐兩朝有相當明確的親屬關係,唐高祖李淵與隋煬帝是姨表兄弟、其子唐太宗後宮妃嬪亦有煬帝之女。加上李淵在稱帝之前,曾先扶立了煬帝之孫為君,再經由皇帝禪代而達到建國的目的,藉以證明自己不是篡逆賊子,不論是出於繼承前朝的考量或是與親戚之實,改葬煬帝對於唐帝國而言都是有必要的。

        煬帝死前,中國北方就已經是群雄爭霸的局面,他去世之後,遺孀蕭皇后輾轉流離,成為群雄爭奪正統的傀儡。最後,在嫁為突厥可敦的隋義成公主幫助下,帶著女兒們與唯一的孫子北行,成立了小朝廷,直到突厥被唐太宗所滅,蕭皇后才回到故國,在唐終老,以八十一歲的高齡去世之後,唐太宗將她的遺體送往揚州,與隋煬帝合葬,可說是夫婦二人三十年後的重逢。

推土機刨出了隋煬帝


隋煬帝墓空照圖
這 段隋亡唐興的故事,原本早已畫下了句點,卻又在今年春天,隨著推土機的巨響,重新翻上了檯面。有位開發商買了揚州西湖鎮的一塊地皮,正要整地開發,結果讓 揚州市考古研究所的技工在工地發現了疑似墓磚的東西,連忙上報,考古隊遂進行搶救發掘,原以為窯址,結果發現是兩座磚墓,暫定為M1M2M即是""的漢語拼音第一字,在中國的考古界以此為墓葬編號),而M1裡發現的一方「隨故煬帝墓誌」確認了這裡就是隋煬帝埋骨之地。

      這件事隨即引起了考古學界與媒體的重視;而一則在考古學界流傳、而未經證實的笑話說,這塊土地的開發商高層名叫楊勇,正與隋煬帝為了奪位而害死的大哥同名,讓人笑稱這是太子楊勇穿越時空的復仇,更增加了人們對於隋煬帝墓的好奇。





 
     直到十一月,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才正式在揚州召開記者會,發表了隋煬帝墓的簡報與相關的化驗報告。目前確定M1的墓主是隋煬帝,而M2因為出土了老年女性骨骸而推定墓主是蕭皇后。



蕭后冠飾出土圖

隋煬帝在歷史上以豪奢聞名,許多人以為他的墓葬中定然有許多金銀財寶,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情,那麼隋煬帝墓恐怕並不如預期。從現有的痕跡看來,這兩座墓葬約在民國之前就被盜擾多次,因此,現在出土文物多為陶俑、漆器、銅器,真正符合人們想像中的『珍寶』,可能只有一條玉帶與蕭后墓中的冠飾。





 
有 人會說,沒有滿室珍寶,那總有個屍體可參觀吧?很可惜,一來是隋唐時代使用的是木棺與石槨,無法徹底地隔絕空氣,不像著名的馬王堆女屍使用炭與白膏泥來阻 斷空氣;二來是長江以南較潮濕,當地土質也不利於保存有機質,因此,考古單位在兩個墓葬中只找到男性的牙齒與女性的骨骸若干,僅能得知蕭皇后的身高約在1.5米左右。由於無法取得完整的頭骨,所以也沒有辦法以頭骨建模、利用電腦模擬出隋煬帝與蕭皇后的臉,想要一睹煬帝夫婦面貌的朋友恐怕也要失望了。


  當然,也有人把希望投向了那方隋煬帝墓誌。墓誌是隋唐時代的喪葬文化中很重要的陪葬品,人去世之後,其家屬會將墓主的生平寫成志文,鐫刻在石頭上,送入墓中。因此,墓誌可說是一手史料,記錄了墓主或其家屬認定的過去,不論真相為何,都是提供了時人的一種說法。尤其隋煬帝經歷過南北朝末年至隋的許多重要事件,他的墓誌想必能夠提供許多史書中沒有記載的秘辛吧?不過就像前面所說,當地的氣候潮濕,亦不利於磚墓的保存,所以M1坍塌粉化的情形相當嚴重,大量的泥土堆在墓誌上,侵蝕了石灰岩質的墓誌,導致目前能夠清楚辨識的字跡不多,僅能判讀出煬帝去世的時間在「大業十四年」,崩于「揚州江都縣」,一度葬於「流珠堂」,並疑似在「貞觀元年」有過一些追贈或遷葬的記錄,除此之外,別無其他,而這些幾乎都是已知的史實。


隋煬帝墓誌


有人質疑,皇帝是沒有墓誌、只有玉冊文的。事實上,這個說法並非確切,而可能是因為現在已經開挖的唐惠陵(玄宗之兄寧王、追贈讓皇帝)沒有墓誌的原因。但是,在時代上距離隋煬帝較近的北周武帝也有墓誌。此外,隋煬帝並非由其後人所葬,在規格上未必確切地遵守著帝陵的規制,因此,以『皇帝沒有墓誌』來說『隋煬帝不可能有墓志』恐怕是一個假設上的錯誤。

此外,也有人指出「大業十四年」的用法是不對的,因為那一年唐高祖在大業城(即長安)擁立煬帝之孫為帝、改元義寧,而後禪讓再改武德,所以從唐帝國的角度,應當是唐武德元年才是。

不過這個說法從唐代所編纂的史書中也未必都能成立,因為當時群雄四起,同時還有其他的年號,所以在唐帝國勢力未及之處,仍有人使用著大業年號。此外,在墓誌的書寫中,也存在著兩朝之際的人,因視墓主為隋人或唐人而改變年號的用法。

隋煬帝不管怎麼說都不是唐人、更不曾承認過其孫的義寧年號,因此,即便是唐貞觀元年之後才刻的墓誌,也不一定必須將他的大業十四年抹去,或者這也是唐帝國尊重他是隋君的表現。換言之,墓誌並沒有太大的爭議,但也幾乎無可用之處。


[歷史普及] 網路上的歷史普及能不能看?

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正在揀選敦煌文書
這個小小洞窟裡的文書,改變了整個中國中古史的面貌
1907,敦煌千佛窟藏經洞



Q:有時候我在網路上常常會看到一些對歷史教課書的評價,有些人會覺得「學會上網以後,覺得教課書寫的歷史跟所謂的『真實』歷史很不一樣」,我不知道你怎麼看網路上的一些歷史資料和評論?

其實有時候我對於網路上提到的歷史資料很不以為然,舉例來說,維基百科有些條目(至少在我眼裡看來)有很偏頗的政治立場,而有些大陸微博所提到的所謂的「野史」也曾經被一些歷史研究者批評是「胡說八道」。

所以我在想網路這種東西的可信度有多少?還有就是我以前也會覺得教科書有隱藏些什麼,但是如果歷史真的隱瞞我們什麼,為什麼教科書又要這樣寫?不知道您怎麼看呢?


A:我覺得這就是有沒有閱讀文獻能力的問題而已,沒有閱讀基本文獻的能力,就是人云亦云。

就好像看圖說故事一樣,圖在那裡,你可以使用自己的語言把它描述成某個樣子,但是在另一個人看來,你完全把紅色說成藍色了。所以最準確的,還是看著圖來說圖。

史料也是一樣的。

再往前推,史料其實也是人寫的,當他把當下的場景寫成文字時,本身就有他的角度與看法。

因此,書寫的人與他選擇的材料,決定了寫出來的歷史樣貌。

教科書表現的是一個國家如何看待他自己的歷史,有各種複雜的政治力與意識型態,有其時代上的限制與歷史研究的進程問題,新材料、新觀念都會影響教科書。但是另一個關鍵還是在於老師怎麼教?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歷史就是很會背』,這可能就是教學上的問題了。

歷史怎麼教?這是個完全超出我能力的問題,因為我自己曾經很短暫地教過學生,發現我自己完全沒有教學的才能,因為好笑好玩的事情,未必適合在課堂裡說,因為你不知道學生會不會哭著回去找媽媽說『老師說的唐太宗好可怕好壞!!!』, 所以真的是很不容易的。

回頭來說,網路上有很多強者,東西不是不能看的,我也常常從一些簡短的文章中知道了從前不知道的事,但是要有判斷的能力,這就是功夫了。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謝金魚答客問] 一月之三,唐代的僧人如何過年?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
是中國境內現存極少數唐代建築,始建於晚唐大中年間。
圓仁曾經前往五台山求法,但是佛光寺興建時他已然歸國。

























 佛光寺圖片轉載自 Jous days Blog

答客問之前:

這兩週因為我非常崇拜的學者(簡稱男神)來台講學,身為鐵桿腦殘粉,當然是要追星到底,所以就荒廢了部落格跟粉絲團、噗浪,一心追星去了。

(是說,有人問我,男神的定義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年過六十、個性好、學問強大加上會冒出令人覺得『啊!老師好可愛』的萌點吧?前三個條件符合者頗多,但是第四個真的是很看人的。)


"男神不要走!!"
"不要難過,讓我們在永恆的長安相見吧!"
腦殘粉自己腦補想像圖,絕非現實

歡樂時光總是咻地一聲就過去了,男神包袱款款回去日本,鐵桿粉絲也只能揮著小手帕含淚相送、然後回來重新替大家普及歷史。(拭淚)

所以,這個問題,我們就請出唐文宗-武宗年間到唐代留學、留下了好幾次追星記錄的請益僧圓仁大叔來回答吧。









Q:古代的寺院僧人們過年嗎?古人新年也會到寺廟裡祈福嗎?

A:圓仁的 wiki 介紹 

圓仁是個用功的好留學僧,所以他留下了到唐的日記(不是每天都記,好像到中國幾年後就比較偷懶了),他以一個外國人的角度,記錄了唐帝國的日常生活、交通網絡、諸般儀禮與街頭巷議。他先  在揚州登陸,然後前往山西,再轉往長安。在長安住了幾年之後,不巧遇上武宗滅佛,要求僧尼還俗,於是他包袱款款帶著弟子逃出長安,一路東行。他原先想從揚州回去,但是皇帝的命令早已到達揚州,在當地他無法寄居也找不到船,於是他往北走,想找到新羅船(當時的新羅人有很多移民到唐的沿海地區,經營船舶業)回日本,結果一路上屢有變故,最後他好不容易從赤山搭上船一路北行,順著朝鮮半島、經過對馬海峽回到日本。

圓仁回到日本後,把他在唐的見聞寫成《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在中日兩國都是重要的文獻,關於唐人與寺院中過年的風俗,記述頗為詳細,不過也依據他待的地方,習俗上有些不同。

開成三年年底-開成四年正月,此時圓仁在揚州開元寺,當時的淮南節度使是李德裕(牛李黨爭中的李),他可謂是天龍人中的天龍人,出身趙郡李氏,是整個唐帝國的諸多名門中位列一等的五姓之一,他的祖父李栖筠(字貞一,有收看我的拍翻御史應該知道他吧?)曾任御史大夫,父親李吉甫則是憲宗中興時的宰相,李德裕此時雖然算是被貶,卻也是官拜淮南節度使,掌握著唐帝國的經濟命脈。圓仁在此時第一次見到這位晚唐的名臣,而後幾次見面,對於李德裕的威儀頗有記述,只是他並不曾想到,這位曾經對他殷殷垂詢並曾禮佛的"李相公",在數年之後,協助了武宗的滅佛運動,使圓仁落入人生的最低潮,並使他經歷了親見信仰毀滅的痛苦。

回到過年,開元寺是唐代在各地所設的官方寺廟,與政府有很密切的關係,因此,圓仁在揚州的記載裡,寺院與百姓的生活是很近的,圓仁似乎也能在夜暮之時,看見百姓豐盛的年夜飯、聽見爆竹和呼"萬歲"的聲音,並將唐與日本的風俗對比了一下。

入夜之後,僧人聚集禮佛,然後由管理事務的僧人宣布去年的各種用度,接著吃粥,吃過之後就各自回房了。


(開成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暮際,道俗共燒紙錢。俗家後夜燒竹,與爆聲,道“萬歳”。街店之内,百種飯食,異常彌滿。日本國此夜宅庭屋裏門前到處盡點燈也。大唐不爾,但點常燈,不似 本國也。

寺家後夜打鐘,衆僧參集食堂禮佛。禮佛之時,衆皆下床,於地下敷座具。禮佛了,還上床座。時有庫司典座僧,在於衆前讀申歳内種 []用途賑,令衆聞知。

未及曉明,燈前吃粥。飯食了,便散其房。遲明,各出自房,觀禮衆相,共禮謁。

寺家設供,三日便休。

(開成四年)正月一日甲寅 是年日也。官俗三日休假。當寺有三日齋。早朝,相公入寺禮佛,即歸去。

時間來到開成四年的年末,這一年,圓仁原先想去天台山遊學,但是申請都沒有通過,在氣餒之下,被迫只好隨著從長安歸來的使團回日本,中途他不知道是被雷打到還是怎麼樣,於是"技術性"跳船落跑,在山東赤山的法華院中住了一陣子,得到申請之後改往五台山。法華院位於赤山,是一座新羅人的寺院,似乎位置比較偏遠,又是民間的寺院,所以即使是圓仁,有時候也要幫忙勞作。但是在這個山寺中,歲末的夜晚會有年輕的沙彌們一一向年長的僧人們拜年。

(開成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晩頭,此新羅院佛堂經藏點燈供養。別處不點燈。

毎房竈裏燒竹葉及草,從?出烟。

黄昏、初夜、後夜、寅朝禮佛。

後夜,諸沙彌、小師等巡到諸房,拜年。賀年之詞依唐風也。 

(開成五年)正月一日戊寅 早朝,禮佛了。不相拜謁,直歸自房。

吃粥之後,堂前禮佛行道。

禮佛了,便於堂前衆僧同禮拜……更互參差,不依次第。


當圓仁在赤山的山寺中安安靜靜地過了他入唐的第二個新年時,他並不知道在千里之外的國都長安,32歲的青年皇帝因為改革失敗、抑鬱而終,諡為文宗,大明宮中隨即開啟了一場血腥的政變,文宗沒有兒子,他在病重之前立了侄兒(其兄唐敬宗的皇子)為太子,但是冊立未成,文宗就去世了。宦官們決議擁立文宗之弟穎王瀍為皇太弟,並殺了敬宗之子與另一個曾有機會角逐儲君之位的親王。

穎王瀍就是在後代始終背負著罵名的唐武宗,平心而論,他不如長兄敬宗那樣愚蠢,也與文宗一樣都感受到了唐帝國得了不治會死的慢性病,只是文宗想從除家賊宦官著手而反被制約,武宗對於處理宦官卻有他的一套,他可能借鏡了祖父憲宗的方略,以武力解決邊境與藩鎮的問題,以此來迫使朝廷支持他的政策。他找回了頗受爭議的人物李德裕,這對君臣在個性上都有某種程度的偏執與銳氣,可能因此一拍即合,君臣二人於是開始了一連串的整肅行動,佛教就是他們的目標之一。

此時的圓仁終於得到許可,到五台山遊學了一陣子之後,來到唐的國都長安,落腳在城東的大興善寺中。大興善寺是國家等級的大寺院,供養更為豐富,除了粥之外,還有餛飩與各種點心,也因為是官方的寺院,大興善寺與揚州開元寺一樣有人來報告過去一年的用度。在正月的時候,也有一般人來寺院裡拜年,寺院中也有面對大眾的佛法(或佛經故事)講論。圓仁也觀察到長安人會在竹竿上懸幡來祈求長命百歲。

(開成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更則入新年。

衆僧上堂,吃粥、飩,雜果子。

衆僧吃粥間,綱維、典座、直歳一年内寺中諸莊及交易並客料諸色破用錢物帳衆前讀申。


(會昌元年)正月一日 僧俗拜年寺中。


(會昌二年)正月一日 家家立竹杆,懸幡子。新歳祈長命。諸寺開俗講。


此後,對於佛教的打壓漸行嚴厲,圓仁也越來越Blue,此後三年,他都沒提到過年了。

總結來看,從圓仁的紀錄可以約略地猜測,唐代的寺院是有過年的風俗的,只是可能比一般的俗眾還要簡單,在官方的寺院中有經濟上的報告、吃的東西也會比較好,一般民間的寺院不一定有這個部分,但是在民間寺院中年輕僧人向年長僧人拜年的風俗,可能也是官方寺院不會出現的。

而一般的俗眾或者官員們,也會在正月期間到寺院中參拜。






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謝金魚答客問] 一月之二,唐代政府的年終審計是誰處理的?



Q:唐朝有審計制度嗎?不曉得他們有沒有年終盤點跟國庫收支報告一類的資料?

A:唐代有審計制度,而且不像我們是年終一次清洗,分成兩個層次。基本上,中央官署、首都政府與直屬於中央的部門(例如鹽鐵使、轉運使之類的)是一季清算一次,地方則是歲末算總帳。

      一般來講,歷史老師都會跟你說,管錢的叫戶部、管官的叫吏部、管兵的叫兵部、管教育的叫禮部、管犯人的叫刑部、管建設的叫工部。這麼說,年終審計應該是由戶部來管嗎?

      事情要是那麼簡單,我就不用在這裡說了。

      其實尚書省管的是規劃、執行則是九寺,與稅賦對應的管理單位是太府寺與司農寺,而實質上的審核卻是由御史台和刑部下屬的比部司來執行,從分權上來看,由監察官員的御史台和隸屬於刑部的比部來審核,其實是比較嚴厲地看待有可能貪瀆的問題的。

      目前,我們並沒有看到唐代的國庫收支報告,不過,唐代的國庫有幾種,一種是糧倉,在長安叫太倉、在洛陽叫含嘉倉,這兩個歸司農寺。另一種是收錢跟布匹等租稅的錢庫,叫左藏庫,因此歸太府寺左藏署管。還有一種是收各地的貢品珍寶的寶物庫,叫右藏庫,所以歸太府寺右藏署管。到了年終都得去和比部、御史台繳交報告這樣。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歷史普及] 唐上官婉兒墓誌錄文與初步的看法


2013年的隋唐考古有兩個重要的墓葬,上半年是揚州的隋煬帝墓、下半年則是陝西的上官婉兒墓。
婉兒墓今天流出了墓誌錄文,可參見以下照片,句讀上有幾處些微的問題。





























我自己的看法如下。

1. 婉兒十三歲時以文才受封才人,當時的皇帝雖是高宗,但我個人認為,新唐書的婉兒本傳中說「年十四,武后召見,有所制作,若素構。」,與志文中僅提到婉兒的文采 是有相關的,與其說婉兒先為高宗之妃、又做中宗之妃,不如考慮武則天掌權之後,有沒有可能從結構上把原屬於皇帝妃嬪的內官系統調整成了為她效力的女官系統。


換言之,內官系統從皇帝的姬妾/妃嬪轉為皇后的僚屬。

這個內官『官僚化』的傾向,可能導致中宗時代的女官們可以出外置宅、不一定居於宮中。倘若這個假說有其他的證據可以支持,我們就有可能從結構上探討唐代的"女禍"。

2. 志文中,婉兒阻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 在公主結黨營私的情況下,而幾度與中宗力爭,希望中宗除去公主的黨羽,中宗不從,婉兒不惜服毒力諫。最後被救,辭去昭容一職,退為婕妤,與大詔令中丁母憂而辭不一樣。
我個人認為,丁母憂可能只是藉口,但反過來說,從來沒聽說妃嬪丁母憂而不當妃嬪的,既然在中宗朝可以容許她這樣做,那麼中宗朝的內官成為官僚化的傾向似乎可以作為一個旁證。

3. 志文中,婉兒在景龍政變中早與太平公主等人暗通,但是在倉促間被殺。這與史書的記載前半部分吻合,但是後半部分,或許是太平公主與玄宗姑侄的矛盾而沒有隱去。

4. 婉兒的喪事由太平公主操辦,而後太平公主倒台,如果婉兒墓葬中的混亂是官方毀墓行為(這點也確實很像李基基先生會幹的事),那麼從李基基的角度,他可能否定了婉兒的作為。


5. 在此之前,我們一直以為封皇太女只是安樂公主片面胡鬧,如果誌文屬實,那麼安樂公主幾乎差點就要成為中國史上第一個女性皇位繼承人,她老爹的性別觀念還真是前衛到一個極致。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謝金魚答客問] 一月之一,唐人的元旦(政府的部份)?


Q:唐朝過年的活動都是有哪些?

A:關於這個問題,大概可以寫成一本書......不過呢,我們就先試著從政府與民間的角度分別來談,今天就先說政府裡的元旦是怎麼過的吧!

就像台灣的元旦有升旗、總統講話,唐的元旦也有像皇帝致意的儀式,稱之為『朝賀』,但是,朝賀其實是一個總稱,實際上的朝賀包含了:群臣向皇帝、太子與太子妃向皇帝、群臣向皇后、太子與太子妃向皇后、外命婦向皇后、群臣向太子、 東宮官向太子......等幾種組合,基本上,可以從這些組合中看到唐代認為的君臣關係,比如皇后接受群臣朝賀、但是接受外命婦(公主王妃與朝臣的母、妻)朝賀之後才賜宴,顯示了皇后所管轄的是女性。同理,太子也接受群臣的朝賀,但是只在他自己所管轄的東宮官員朝賀之後才賜宴。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對皇帝的朝賀儀式,在前一天晚上,大家就要開始布置了,雖然在早年的規定上,朝賀要在長安城正北方的太極宮太極殿舉行,但是在盛唐以後,皇帝們在東北方的大明宮定居之後,實質上的朝賀也在大明宮正殿含元殿前舉行。

CG模擬,大明宮含元殿,右邊有仁走上去的坡道是龍尾道,許多人以為,龍尾道是像北京的太和殿那樣正中有階梯直接走上去。但是經過研究之後,認為含元殿的龍尾道應該是從兩邊下去的。


在廣場上的次序,呈現一個ㄇ字型,以正面為尊,兩邊雖然比較接近皇帝,但是反而是官位較低的人與宗親和異姓親(舅舅表哥一類)。在正面最為尊貴的位置,一左一右分別站著皇太子與介國公(北周的後裔)、酅国公(隋的後裔),唐代所採用的是二王後而不是三恪,也就是追尊前兩代的國君之後以示政統存續。其次就是褒聖侯(孔子直系子孫)與文武三品以上官員和地方的代表。

整個儀式的進行,在皇帝就位之後,首先由太子上去致意,賀辭都是一樣的:「元正之首祚,景福維新,伏祈陛下鴻福齊天。」,太子跪拜之後,由皇帝身邊的官員替他宣讀詔書,表示嘉獎之後,太子退出,離開廣場。

接著是中央官員的朝賀,因為人太多,不可能每個人都上去,所以會派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上去致意,書法大家柳公權因為人帥、風度好、口齒清晰,在高齡八十歲的時候就被派上去說話,但是他老人家氣喘吁吁地爬完龍尾道上去,整個人已經茫了,於是說錯了話,被御史罰錢事小,結果被大家恥笑.......

在中央官員的朝賀結束後,就是地方各州、節度鎮的代表(朝集使)與外國使節的show time。比較大型的貢物會先陳列在外面讓大家看,特殊的貴重貢物,則會先還給使節們,讓他們拿在手上。接著,還是會選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代表,並由中書省的首長中書令與門下省的次長黃門侍郎兩人,分別端著地方送上的賀表與祥瑞之兆的報告書,呈給皇帝。

如果遇到科舉之年,來參加考試的鄉貢進士也可以進宮朝見,因為這些鄉貢進士不一定是見過世面的人,通常會太過興奮,因此,在唐代也有句話說,在朝貢上有三種東西無法控制:鄉貢進士、蕃人(使節)跟駱駝。

等到各地的奏表簡單地報告完畢之後,朝賀儀式結束,皇帝離席換衣服,然後就是就地舉行朝賀之宴。

關於宴席在那裡舉行,一般認為就在廣場上,不過,大明宮的轔德殿因為佔地很寬,也有可能是賜宴之地。賜宴也是由皇帝先入席,接著就是親王國公與高官,沒資格進殿的就坐在外面吃。由於唐代的正式朝服有佩劍,因此,除了少數允許穿鞋佩劍的王公之外,其他人都要先到解劍席把佩劍卸下、脫鞋子,穿著襪子進殿。

唐代的賜宴很么壽......還沒吃飯就先要你喝酒.......當然喝酒都是有次序的,也是先由一個代表奉上酒給皇帝,接著這個代表再代表大家敬酒,接著各人接過酒杯,喝個三輪之後才開始上菜......皇帝的餐桌會先搬上去,試過毒之後再吃,然後才是官員們的餐桌搬出來。

在整個宴席中,喝酒都是一輪一輪的,總共要喝過十二輪才可以結束.......

聽起來好像是個很肅穆莊嚴的景象,但是大家不妨想一想,這一大票文武百官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年過五十,穿著層層疊疊囉哩八唆的朝服,天沒亮就起來,站上一兩個時辰,不停地跪拜,在這種情況下,再美味的佳餚恐怕也是食不甘味的。想一想,當現代的政府官員好像還是爽快一點?

參考資料: 古瀨奈津子,遣唐使眼中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