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謝金魚答客問] 一月之二,唐代政府的年終審計是誰處理的?
Q:唐朝有審計制度嗎?不曉得他們有沒有年終盤點跟國庫收支報告一類的資料?
A:唐代有審計制度,而且不像我們是年終一次清洗,分成兩個層次。基本上,中央官署、首都政府與直屬於中央的部門(例如鹽鐵使、轉運使之類的)是一季清算一次,地方則是歲末算總帳。
一般來講,歷史老師都會跟你說,管錢的叫戶部、管官的叫吏部、管兵的叫兵部、管教育的叫禮部、管犯人的叫刑部、管建設的叫工部。這麼說,年終審計應該是由戶部來管嗎?
事情要是那麼簡單,我就不用在這裡說了。
其實尚書省管的是規劃、執行則是九寺,與稅賦對應的管理單位是太府寺與司農寺,而實質上的審核卻是由御史台和刑部下屬的比部司來執行,從分權上來看,由監察官員的御史台和隸屬於刑部的比部來審核,其實是比較嚴厲地看待有可能貪瀆的問題的。
目前,我們並沒有看到唐代的國庫收支報告,不過,唐代的國庫有幾種,一種是糧倉,在長安叫太倉、在洛陽叫含嘉倉,這兩個歸司農寺。另一種是收錢跟布匹等租稅的錢庫,叫左藏庫,因此歸太府寺左藏署管。還有一種是收各地的貢品珍寶的寶物庫,叫右藏庫,所以歸太府寺右藏署管。到了年終都得去和比部、御史台繳交報告這樣。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歷史普及] 唐上官婉兒墓誌錄文與初步的看法
2013年的隋唐考古有兩個重要的墓葬,上半年是揚州的隋煬帝墓、下半年則是陝西的上官婉兒墓。
婉兒墓今天流出了墓誌錄文,可參見以下照片,句讀上有幾處些微的問題。
我自己的看法如下。
1. 婉兒十三歲時以文才受封才人,當時的皇帝雖是高宗,但我個人認為,新唐書的婉兒本傳中說「年十四,武后召見,有所制作,若素構。」,與志文中僅提到婉兒的文采 是有相關的,與其說婉兒先為高宗之妃、又做中宗之妃,不如考慮武則天掌權之後,有沒有可能從結構上把原屬於皇帝妃嬪的內官系統調整成了為她效力的女官系統。
換言之,內官系統從皇帝的姬妾/妃嬪轉為皇后的僚屬。
這個內官『官僚化』的傾向,可能導致中宗時代的女官們可以出外置宅、不一定居於宮中。倘若這個假說有其他的證據可以支持,我們就有可能從結構上探討唐代的"女禍"。
2. 志文中,婉兒阻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 在公主結黨營私的情況下,而幾度與中宗力爭,希望中宗除去公主的黨羽,中宗不從,婉兒不惜服毒力諫。最後被救,辭去昭容一職,退為婕妤,與大詔令中丁母憂而辭不一樣。
我個人認為,丁母憂可能只是藉口,但反過來說,從來沒聽說妃嬪丁母憂而不當妃嬪的,既然在中宗朝可以容許她這樣做,那麼中宗朝的內官成為官僚化的傾向似乎可以作為一個旁證。
3. 志文中,婉兒在景龍政變中早與太平公主等人暗通,但是在倉促間被殺。這與史書的記載前半部分吻合,但是後半部分,或許是太平公主與玄宗姑侄的矛盾而沒有隱去。
4. 婉兒的喪事由太平公主操辦,而後太平公主倒台,如果婉兒墓葬中的混亂是官方毀墓行為(這點也確實很像李基基先生會幹的事),那麼從李基基的角度,他可能否定了婉兒的作為。
5. 在此之前,我們一直以為封皇太女只是安樂公主片面胡鬧,如果誌文屬實,那麼安樂公主幾乎差點就要成為中國史上第一個女性皇位繼承人,她老爹的性別觀念還真是前衛到一個極致。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謝金魚答客問] 一月之一,唐人的元旦(政府的部份)?
Q:唐朝過年的活動都是有哪些?
A:關於這個問題,大概可以寫成一本書......不過呢,我們就先試著從政府與民間的角度分別來談,今天就先說政府裡的元旦是怎麼過的吧!
就像台灣的元旦有升旗、總統講話,唐的元旦也有像皇帝致意的儀式,稱之為『朝賀』,但是,朝賀其實是一個總稱,實際上的朝賀包含了:群臣向皇帝、太子與太子妃向皇帝、群臣向皇后、太子與太子妃向皇后、外命婦向皇后、群臣向太子、 東宮官向太子......等幾種組合,基本上,可以從這些組合中看到唐代認為的君臣關係,比如皇后接受群臣朝賀、但是接受外命婦(公主王妃與朝臣的母、妻)朝賀之後才賜宴,顯示了皇后所管轄的是女性。同理,太子也接受群臣的朝賀,但是只在他自己所管轄的東宮官員朝賀之後才賜宴。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對皇帝的朝賀儀式,在前一天晚上,大家就要開始布置了,雖然在早年的規定上,朝賀要在長安城正北方的太極宮太極殿舉行,但是在盛唐以後,皇帝們在東北方的大明宮定居之後,實質上的朝賀也在大明宮正殿含元殿前舉行。
![]() |
CG模擬,大明宮含元殿,右邊有仁走上去的坡道是龍尾道,許多人以為,龍尾道是像北京的太和殿那樣正中有階梯直接走上去。但是經過研究之後,認為含元殿的龍尾道應該是從兩邊下去的。 |
在廣場上的次序,呈現一個ㄇ字型,以正面為尊,兩邊雖然比較接近皇帝,但是反而是官位較低的人與宗親和異姓親(舅舅表哥一類)。在正面最為尊貴的位置,一左一右分別站著皇太子與介國公(北周的後裔)、酅国公(隋的後裔),唐代所採用的是二王後而不是三恪,也就是追尊前兩代的國君之後以示政統存續。其次就是褒聖侯(孔子直系子孫)與文武三品以上官員和地方的代表。
整個儀式的進行,在皇帝就位之後,首先由太子上去致意,賀辭都是一樣的:「元正之首祚,景福維新,伏祈陛下鴻福齊天。」,太子跪拜之後,由皇帝身邊的官員替他宣讀詔書,表示嘉獎之後,太子退出,離開廣場。
接著是中央官員的朝賀,因為人太多,不可能每個人都上去,所以會派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上去致意,書法大家柳公權因為人帥、風度好、口齒清晰,在高齡八十歲的時候就被派上去說話,但是他老人家氣喘吁吁地爬完龍尾道上去,整個人已經茫了,於是說錯了話,被御史罰錢事小,結果被大家恥笑.......
在中央官員的朝賀結束後,就是地方各州、節度鎮的代表(朝集使)與外國使節的show time。比較大型的貢物會先陳列在外面讓大家看,特殊的貴重貢物,則會先還給使節們,讓他們拿在手上。接著,還是會選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代表,並由中書省的首長中書令與門下省的次長黃門侍郎兩人,分別端著地方送上的賀表與祥瑞之兆的報告書,呈給皇帝。
如果遇到科舉之年,來參加考試的鄉貢進士也可以進宮朝見,因為這些鄉貢進士不一定是見過世面的人,通常會太過興奮,因此,在唐代也有句話說,在朝貢上有三種東西無法控制:鄉貢進士、蕃人(使節)跟駱駝。
等到各地的奏表簡單地報告完畢之後,朝賀儀式結束,皇帝離席換衣服,然後就是就地舉行朝賀之宴。
關於宴席在那裡舉行,一般認為就在廣場上,不過,大明宮的轔德殿因為佔地很寬,也有可能是賜宴之地。賜宴也是由皇帝先入席,接著就是親王國公與高官,沒資格進殿的就坐在外面吃。由於唐代的正式朝服有佩劍,因此,除了少數允許穿鞋佩劍的王公之外,其他人都要先到解劍席把佩劍卸下、脫鞋子,穿著襪子進殿。
唐代的賜宴很么壽......還沒吃飯就先要你喝酒.......當然喝酒都是有次序的,也是先由一個代表奉上酒給皇帝,接著這個代表再代表大家敬酒,接著各人接過酒杯,喝個三輪之後才開始上菜......皇帝的餐桌會先搬上去,試過毒之後再吃,然後才是官員們的餐桌搬出來。
在整個宴席中,喝酒都是一輪一輪的,總共要喝過十二輪才可以結束.......
聽起來好像是個很肅穆莊嚴的景象,但是大家不妨想一想,這一大票文武百官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年過五十,穿著層層疊疊囉哩八唆的朝服,天沒亮就起來,站上一兩個時辰,不停地跪拜,在這種情況下,再美味的佳餚恐怕也是食不甘味的。想一想,當現代的政府官員好像還是爽快一點?
參考資料: 古瀨奈津子,遣唐使眼中的中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