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刺

我的相片
唐國京兆府萬年縣青龍坊一尾迷途胖金魚 先後於國姓爺大學、賠款大學主修時空資訊工程 自認為不成才歷史學家、三流小說家與還算入流美食家。 已出版著作:《清宮 紅塵盡處》、《拍翻御史大夫》與《蘭陵公主》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歷史普及] 推土機下的隋煬帝(1)


原載於:《典藏:讀天下》雜誌 2014年1月號


推土機下的隋煬帝

──墓葬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唐初閻立本所繪《歷代帝王圖》的隋煬帝
是傳世的圖像中最接近隋末的一張畫像


 




  前言 



     2013年最熱門的考古話題,要算上半年的隋煬帝墓與下半年的上官婉兒墓,一在揚州、一在陝西,一則為帝、一則為妃,同樣在少時步步算計、中年時飛黃騰達,而後同樣作為政治上的失敗者、死於非命。這兩座墓葬在微博上引起了熱切的討論,關於這兩人的生平也被翻出來述說了好幾遍。但是對於考古學家來說,這兩個墓葬都顯示了唐帝國如何對待政爭的失敗者,作為前朝皇帝的隋煬帝,顯然比上官婉兒幸運一些。

        說是幸運,也是一個比較而來的說法。若是看過唐代帝陵的雄偉氣派,那麼隋煬帝的墓室可謂寒酸至極,小小的墓室、短短的墓道,在挖掘之前,荒涼得連封土都幾乎看不見。以致於清代人都忽略了這裡,而將另一座大墓誤認為煬帝陵。

        由於墓葬的規格與一般印象中的隋唐墓葬有出入,網路上甚至開始有各種謠言質疑『這真是隋煬帝墓嗎?』、『這跟曹操墓一樣是有爭議的吧?』,這些都帶給考古隊極大的壓力。

        如果這座墓葬再大一些,那麼這些疑問可能不會出現。但是問題就是這座墓葬為何如此簡陋?簡直令人懷疑唐帝國有意虐待這位亡國之君。

        事實真是如此嗎?印象中恢宏大氣的唐帝國,難道真用墓葬的規格來貶低隋煬帝嗎?

千年前,隋亡唐興

        一千四百年前的一個夜裡,伴隨著北方將士的喧嘩聲,隋煬帝楊廣(569-518 A.D.)在南方的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宮中,被嘩變的臣下們縊死。

         他的結髮妻子蕭皇后與宮人們草草地將他埋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外,而後經過兩次改葬,最後,唐帝國將隋煬帝改葬于雷塘,這是由於隋唐兩朝有相當明確的親屬關係,唐高祖李淵與隋煬帝是姨表兄弟、其子唐太宗後宮妃嬪亦有煬帝之女。加上李淵在稱帝之前,曾先扶立了煬帝之孫為君,再經由皇帝禪代而達到建國的目的,藉以證明自己不是篡逆賊子,不論是出於繼承前朝的考量或是與親戚之實,改葬煬帝對於唐帝國而言都是有必要的。

        煬帝死前,中國北方就已經是群雄爭霸的局面,他去世之後,遺孀蕭皇后輾轉流離,成為群雄爭奪正統的傀儡。最後,在嫁為突厥可敦的隋義成公主幫助下,帶著女兒們與唯一的孫子北行,成立了小朝廷,直到突厥被唐太宗所滅,蕭皇后才回到故國,在唐終老,以八十一歲的高齡去世之後,唐太宗將她的遺體送往揚州,與隋煬帝合葬,可說是夫婦二人三十年後的重逢。

推土機刨出了隋煬帝


隋煬帝墓空照圖
這 段隋亡唐興的故事,原本早已畫下了句點,卻又在今年春天,隨著推土機的巨響,重新翻上了檯面。有位開發商買了揚州西湖鎮的一塊地皮,正要整地開發,結果讓 揚州市考古研究所的技工在工地發現了疑似墓磚的東西,連忙上報,考古隊遂進行搶救發掘,原以為窯址,結果發現是兩座磚墓,暫定為M1M2M即是""的漢語拼音第一字,在中國的考古界以此為墓葬編號),而M1裡發現的一方「隨故煬帝墓誌」確認了這裡就是隋煬帝埋骨之地。

      這件事隨即引起了考古學界與媒體的重視;而一則在考古學界流傳、而未經證實的笑話說,這塊土地的開發商高層名叫楊勇,正與隋煬帝為了奪位而害死的大哥同名,讓人笑稱這是太子楊勇穿越時空的復仇,更增加了人們對於隋煬帝墓的好奇。





 
     直到十一月,國家文物局和中國考古學會才正式在揚州召開記者會,發表了隋煬帝墓的簡報與相關的化驗報告。目前確定M1的墓主是隋煬帝,而M2因為出土了老年女性骨骸而推定墓主是蕭皇后。



蕭后冠飾出土圖

隋煬帝在歷史上以豪奢聞名,許多人以為他的墓葬中定然有許多金銀財寶,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情,那麼隋煬帝墓恐怕並不如預期。從現有的痕跡看來,這兩座墓葬約在民國之前就被盜擾多次,因此,現在出土文物多為陶俑、漆器、銅器,真正符合人們想像中的『珍寶』,可能只有一條玉帶與蕭后墓中的冠飾。





 
有 人會說,沒有滿室珍寶,那總有個屍體可參觀吧?很可惜,一來是隋唐時代使用的是木棺與石槨,無法徹底地隔絕空氣,不像著名的馬王堆女屍使用炭與白膏泥來阻 斷空氣;二來是長江以南較潮濕,當地土質也不利於保存有機質,因此,考古單位在兩個墓葬中只找到男性的牙齒與女性的骨骸若干,僅能得知蕭皇后的身高約在1.5米左右。由於無法取得完整的頭骨,所以也沒有辦法以頭骨建模、利用電腦模擬出隋煬帝與蕭皇后的臉,想要一睹煬帝夫婦面貌的朋友恐怕也要失望了。


  當然,也有人把希望投向了那方隋煬帝墓誌。墓誌是隋唐時代的喪葬文化中很重要的陪葬品,人去世之後,其家屬會將墓主的生平寫成志文,鐫刻在石頭上,送入墓中。因此,墓誌可說是一手史料,記錄了墓主或其家屬認定的過去,不論真相為何,都是提供了時人的一種說法。尤其隋煬帝經歷過南北朝末年至隋的許多重要事件,他的墓誌想必能夠提供許多史書中沒有記載的秘辛吧?不過就像前面所說,當地的氣候潮濕,亦不利於磚墓的保存,所以M1坍塌粉化的情形相當嚴重,大量的泥土堆在墓誌上,侵蝕了石灰岩質的墓誌,導致目前能夠清楚辨識的字跡不多,僅能判讀出煬帝去世的時間在「大業十四年」,崩于「揚州江都縣」,一度葬於「流珠堂」,並疑似在「貞觀元年」有過一些追贈或遷葬的記錄,除此之外,別無其他,而這些幾乎都是已知的史實。


隋煬帝墓誌


有人質疑,皇帝是沒有墓誌、只有玉冊文的。事實上,這個說法並非確切,而可能是因為現在已經開挖的唐惠陵(玄宗之兄寧王、追贈讓皇帝)沒有墓誌的原因。但是,在時代上距離隋煬帝較近的北周武帝也有墓誌。此外,隋煬帝並非由其後人所葬,在規格上未必確切地遵守著帝陵的規制,因此,以『皇帝沒有墓誌』來說『隋煬帝不可能有墓志』恐怕是一個假設上的錯誤。

此外,也有人指出「大業十四年」的用法是不對的,因為那一年唐高祖在大業城(即長安)擁立煬帝之孫為帝、改元義寧,而後禪讓再改武德,所以從唐帝國的角度,應當是唐武德元年才是。

不過這個說法從唐代所編纂的史書中也未必都能成立,因為當時群雄四起,同時還有其他的年號,所以在唐帝國勢力未及之處,仍有人使用著大業年號。此外,在墓誌的書寫中,也存在著兩朝之際的人,因視墓主為隋人或唐人而改變年號的用法。

隋煬帝不管怎麼說都不是唐人、更不曾承認過其孫的義寧年號,因此,即便是唐貞觀元年之後才刻的墓誌,也不一定必須將他的大業十四年抹去,或者這也是唐帝國尊重他是隋君的表現。換言之,墓誌並沒有太大的爭議,但也幾乎無可用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