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刺

我的相片
唐國京兆府萬年縣青龍坊一尾迷途胖金魚 先後於國姓爺大學、賠款大學主修時空資訊工程 自認為不成才歷史學家、三流小說家與還算入流美食家。 已出版著作:《清宮 紅塵盡處》、《拍翻御史大夫》與《蘭陵公主》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歷史普及] 推土機下的隋煬帝(2)


原載於:《典藏:讀天下》雜誌 2014年1月號

推土機下的隋煬帝

──墓葬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煬帝墓──一座沒有價值的墓葬?

聽到這裡,相信有許多朋友開始懷疑,這樣的墓葬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如果無法挖出金銀財寶、找不到屍骨又無法對歷史解釋有新的突破,那麼這樣的墓葬值得花這麼多心力保存嗎?

事實上,這種聲音從隋煬帝墓消息曝光之後就一直存在,這也顯示了考古學的價值觀與普羅大眾有著一定程度的落差。

近年來,隨著盜墓題材小說的盛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些古代墓葬的玄妙之處,而中國境內林立的大小博物館,也提供了民眾接觸文物的機會。然而,大眾對於「什麼是考古」卻未必清楚,許多人甚至揚言「考古就是官方盜墓」,此類言論常使考古文博學者氣憤不已。

考古真的是官方的盜墓行為嗎?當然不是,考古與盜墓有根本上的不同,從目的來說,盜墓是出於利益考量,因此,盜墓賊會先從貴金屬下手,接著是具有特色的瓷器與其他陪葬品、甚至是沉重的墓誌,近年亦傳出切割壁畫盜賣的消息,顯示了盜墓行為與文物市場的需求有著直接的聯繫。考古卻非如此,考古學是隸屬於人類學之下的一門學問,雖是研究人類,在本質上卻是一種科學,必須透過計畫、探測、實驗、挖掘與記錄來重現人類曾經存在的空間,並試著還原當時的生活狀態,借此來理解當時人類的思考與邏輯。這些當然只是理論,考古學更受人矚目的是實作的部份,許多朋友以為考古學者就像印第安那瓊斯一樣,在危機重重的古墓當中與殭屍鬼怪打鬥,事實上,考古學極少遇到這種情形,與考古學者打鬥的多是試圖強搶文物的匪人,或者急著將土地回收利用的開發商,而面對這些外在的壓力,考古現場卻像是工廠,諸多工人助理與學者不斷地重複著枯燥無趣的清理與記錄工作,令人驚訝激動的發現並非天天有,更多時候是沮喪與無力。即便如此,考古學卻是建立在這些繁瑣無趣的基礎上,透過這些工作,一點一點地呈現出埋藏在地底的過去。

人們常常把考古學與歷史學混為一談,並直覺地認為歷史學者就是要去考古(但通常會說「挖骨頭」),而遇到考古學者時,又問他們一些歷史的文獻問題,每每叫雙方都哭笑不得。考古學人有時開歷史學的玩笑,說歷史學未必考古、但是考古卻一定要知道歷史,而歷史學者總是坐在房間裡使用著考古學者的勞動成果,實在太不公平。雖然不公平,但是這在中國的考古學界卻是沒辦法的事,在中國雖然也有許多史前遺址,但是數千年的歷史年代使得考古學界不能不重視文獻,也使得中國的歷史與考古學界有更多的對話與交流。

隋煬帝墓的考古價值與可能性

對於考古學而言,一個遺址的重要性不在於單一文物的價值,重要的是這個遺址的配置與其背後的思想脈絡。隋煬帝墓的價值在於它是一個由後朝為前朝國君修建的墓葬,其墓的規模可能因為隋煬帝被視為昏君而無法與陝西境內的唐帝陵相比,因此考古學界只稱「墓」而不稱「陵」。

不過M1的用磚與隋江都宮的磚相同,在墓中出土的鎏金銅鋪首(墓門上的門環)直徑26公分,也與西安的唐大明宮出土鋪首相去不遠。
隋煬帝墓鋪首

唐大明宮鋪首

墓中的一組十三環蹀躞金玉帶,更是目前出土的蹀躞帶中等級最高的一件,基本上顯示了唐帝國對於隋煬帝仍有一定程度的禮遇。 




蹀躞帶:原先是一種草原民族騎馬時將常用器具繫在腰間的帶子,魏晉時期傳入中原,隋唐之際被明定為官服的配件。官員可以在帶上釘上帶銙,在銙下圓孔繫上刀子、算袋等七樣飾品,稱為「蹀躞七事」,至於帶銙的材質與數量,則依品階不同而有規定。在盛唐之後,蹀躞帶也受到婦女的喜愛,只是她們不釘帶銙,只在腰帶上垂下不同的飾帶作為裝飾。








隋煬帝墓出土的十三環蹀躞帶,是中國境內出土的蹀躞帶中,等級最高的一組。唐代所編纂的史書中,曾經提到隋草創之際沒有特定服飾,因此煬帝之父文帝穿得與一般人無一,只以袍服的顏色與十三環帶來表示自己的身分。隋煬帝墓出土的蹀躞帶,也與史書的紀錄互相呼應。

相較於M1的嚴重破壞,M2雖然較小、保存情況卻稍微好一些,與M1墓室的方形墓室結構不同,M2是腰鼓形磚室墓,這兩種墓葬結構在中國北方也能找到,顯示了唐代的南北喪葬文化仍有一定的連結。M2最重要的出土文物是成套的編鐘16件、編磬20件,編鐘與編磬從上古以來,就在國家大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中國的古代墓葬中也曾經出土過數套,其中最有名的當數1978于湖北的戰國曾侯乙墓編鐘、編磬。

但是,M2的這套唐代編鐘與編磬,卻是唐代墓葬中唯一的一件,目前雖不能確定這套樂器是不是一種皇后身分的象徵,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陝西已出土的太子與公主墓葬中也不曾見過,其意義值得關注。綜合來說,隋煬帝墓雖然被一些學者認為過於簡陋,卻有可能是因為盜擾的關係而無法呈現出下葬時的原貌,也呈現了隋唐帝國之間相承相繼的關係,不只是簡單的後朝薄葬前朝國君而已。

目前,考古工作雖然暫告一段落,但是考古單位已經針對遺址周邊進行探勘,發現了許多墓葬與人為建築的痕跡,試圖厘清這些遺跡與隋煬帝墓的關係。雖然暫時沒有發現陵園的遺跡,但是若將這些墓葬群放在揚州城市發展的脈絡下考慮,應能從中發現隋唐以降的變遷,而隋煬帝墓的位置與其周邊的墓葬群,或許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的訊息。(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