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刺

我的相片
唐國京兆府萬年縣青龍坊一尾迷途胖金魚 先後於國姓爺大學、賠款大學主修時空資訊工程 自認為不成才歷史學家、三流小說家與還算入流美食家。 已出版著作:《清宮 紅塵盡處》、《拍翻御史大夫》與《蘭陵公主》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謝金魚答客問] 十二月之一,古代人有暖暖包嗎?

福建省福安市松羅鄉洋西村的老人們
先用竹片編出火籠頭

塞入陶砵之後整形,再繼續往上編
  
洋西村的火籠曾經驚動周恩來特別來找,但是現在只剩下一群年邁長者繼續傳承著這項技藝


  








圖片引用自:福安新聞網





Q:冬天很冷的時候我們會用暖暖包或懷爐之類的東西~請問像手爐這類的隨身取暖物品大約在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內裝的只有炭火嗎?



A: 手爐,也稱火籠、袖爐、懷爐......等等,比較早出現的時間可能是在南北朝。而且主要的詩句來自於南朝,有好幾首詩都描述了當時南方的士族在冬天手持竹火籠的情景,例如我的祖先(才怪)、害了丈人所以被老婆拿刀在家裡準備要殺的謝朓有一首《詠竹火籠》詩是這樣寫的:庭雪亂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懷溫奉芳褥。

     諸如此類的詩還有幾首,總之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南朝的有錢人會在冬天拿著竹火籠來取暖,這個火籠似乎還可以拿來暖腳、暖被,可謂一物多用。

     但是,北朝的人似乎不太用這東西,不知道是他們沒有在怕,還是另有其他的取暖工具。大約到了唐宋之間,有人在火籠中放入藥材或香料,利用熱氣來薰衣袖、薰被子,甚至是用來治病。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獻中似乎以「火籠」這個詞使用得最久,我們所熟悉的「手爐」在宋明以前,指的是道教佛教儀式中的手持式香爐,是直到清代之後才開始用手爐來稱呼這種小暖爐,尤其紅樓夢中出現得最多,除了使用炭火之外,也有放滾水的,主要是婦女們用的,不知道這個「手爐」的稱呼是不是一種滿洲人的稱呼了?

        迄今為止,在大陸的一些山村中,仍有老人堅持使用火籠,通常火籠裡面會是陶製的砵,比較隔熱、不會燒破火籠外面的竹子,不過使用的人越來越少,隨著技師漸漸凋零,恐怕在不久之後就會絕跡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