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刺

我的相片
唐國京兆府萬年縣青龍坊一尾迷途胖金魚 先後於國姓爺大學、賠款大學主修時空資訊工程 自認為不成才歷史學家、三流小說家與還算入流美食家。 已出版著作:《清宮 紅塵盡處》、《拍翻御史大夫》與《蘭陵公主》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魚生] 不讀歷史系,但是我想讀歷史、想寫歷史,怎麼辦?

北京故宮 東華門邊一位騎著腳踏車的工作人員

前一篇文章已經說了,我其實不認為所有有興趣的人都應該去讀歷史系所,比較現實的原因是不容易找到工作、比較不現實的原因是「讀書是一件享受的事、寫論文不是」。

但是,我相信還是有很多朋友對歷史有很高的興趣,在這個寫作平台很多的時代,也應該有很多人希望能夠從歷史中找到創作的靈感。

那麼,應該如何下手呢?


我認為想認真從事歷史普及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應該去選修一些歷史系的課或者旁聽,我並不認為學院裡的東西就比較高尚,但是至少你可以知道從哪裡著手,而不是從一些不太可信的網路消息下手、浪費時間在一堆二手二手又二手的消息上。

要研究什麼、就從那個領域的大師著手、從基礎史料著手,這樣的文字才是可信而有廣度的



你問我說,大師要從哪裡找,比較簡單的作法,是用孤狗找(這是真的),你可以先想一下你想看的是哪一個領域的東西,比如軍事史、制度史、政治史......等等,找好關鍵字之後,打上去,後面加上權威、大師、大家、重要代表人物......之類的字樣。然後看一下跳出來的人,普遍來說,學術的落點和人品沒有正相關,但是看一下服務的單位一般可以過濾掉一些太奇怪的人。(例如:中國性學史權威謝金魚,愛福好研究中心研究員,這種聽都沒聽過的研究中心跟顯然是自己吹捧的權威就可以直接劃掉了)

有朋友說,大師跟權威有時候很容易變成是媒體與鄉民的權威。那大家不妨再看看此人的學經歷,一般來說,哪個領域都有階層,台灣的史學界普遍認為中研院史語所、台史所、近史所研究人員的素質是最頂尖,也因為這些老師只做研究、教學的壓力很小(每人一學期不能教超過一週四鐘點的課的樣子),所以研究上的成果通常比大學老師來得豐碩。當然,不是說大學老師就研究得弱,很多領域的名家也都出在大學中,一般而言,台灣的大學教授有學術規範的制約,程度普遍是比較好的,如果是在某個大學中任教,大概論文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

大陸的大學老師就比較難說,他們的階級很明顯,強者一般集中在北大、清華、上海復旦.......等一級高校中,武漢、陝西師大、四川、人民大學......等也不錯,如果再往下一點的,一般就比較不妙了。另外,就是博物館員的研究,如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碑林博物館......等,這些也都可以參考。

不過,大陸的期刊雖然取得容易,程度參差不齊的狀況也是很可怕,很多人剪剪貼貼就一篇文,抄襲也是常有的事,引用的時候務必小心。

如果再怎麼樣都不放心的話.......怎麼辦呢?

那不才在下很樂於幫忙啦.......

找到某個下手的對象之後,再看看這些人的著作,從著作的註腳中慢慢延伸出去。當然,比較理想的狀況,是有一些朝代的研究者會編索引,別的朝代我不清楚,唐史學界有一本書《二十世紀唐研究》,基本上總結了二十世紀的重要成就,不知道從何下手的話,可以從這裡去查。

當然,大師權威不一定就是都無誤,如果是中國大陸49年之後的大師們,凡事都愛來個封建、無產階級革命、激烈的鬥爭.......等等,這些都是時代的產物,不要太過認真,但是有時候這種階級鬥爭對立的思考模式也會影響到他們裁剪史料的方法與解讀的方式。所以,他們引了什麼史料,最好就上網去看一下原文說了什麼,最好是把那一卷都看完,不要只看片段。

中研院有一個漢籍 資料庫,凡是中華民國的國民,都可以申請使用(但是要固定ip),裡面有大部分的經史子集和明清的實錄,做基本的搜尋絕對是足夠的。

至於研究的部份,很可惜,台灣的期刊數位化程度很低,遠不及大陸的CNKI系統,所以,有興趣的人可能還是得去就近的大學登記個圖書館之友之類的證件,好查資料。至於大陸那邊的圖書,可以從愛問之類的地方拿到盜版,雖然是不好的行為,但是真的沒有辦法的時候,也只能如此.......

野生=瞎掰、沒程度?

大部分的學院派學者,可能都覺得野生的文史愛好者程度參差不齊而不太容易有對話。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就像職業球員跟業餘的打球一樣,但是我認為野生的文史愛好者絕對是有需要的,只有培養出「歷女」、「歷男」,歷史學這門我們珍視的學問才有可能繼續地延續下去,只有想知道的人多了,我們才有可能把更深的史學告訴大家。

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少有學者會熱心地把所有的知識都告訴沒有師友關係的圈外人。或許大家可以罵學院裡的人是學閥,但說實在的,我自己就曾經因為雞婆把一些對唐代皇室的研究po到網路上,然後被人隨便轉貼隨便引用,我花了十年研究一個家族、一個人,憑什麼五秒鐘複製貼上就可以全都轉走?比較笨的全文引用,比較聰明的給你剪貼拼湊得連親生媽媽都只能認出個手腳,從那之後我就把這些自己真正投入的東西通通不再公布,我還是個小小的研究生,更何況學院裡一大把皓首窮經的研究者?

所以說,有意多得到一些知識的朋友,與其浪費時間在那邊蝦蒙亂撞,還不如找時間去聽課比較快,見面三分情,只要是虛心求教,我想很少有學者會拒人於千里之外,只要不是太過份的要求(例如:見面就說,把那個資料給我、我要看你還沒發表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的學者還是會願意聆聽與回答的。

然後,大陸的野生歷史愛好者很多、強者也很多,他們有很多的組織、論壇、社群,因為地利之便與熱忱,他們常常有某個鄉下一個小地方的照片,可能一張照片就解釋了一個戰爭為什麼這樣打,這些都是很寶貴的資源。他們常常非常熱心,也很博學,只要是願意討論的人,他們也很願意分享自己的治學心得,我從他們那裏學到了很多,真的非常感謝他們。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往復論壇(往復是歷史學者的地盤,比較專)、稽古夢華等論壇,有一些網路上已經闖出名號的文史愛好者,如洗桐女史、森林鹿、擷芳主人......等,都是很值得學習的對象。

很可惜的是,台灣還是有些不要臉的王八蛋,就是看準了對岸網友的熱心。有一位學者就曾經鼓勵他的學生們都去跟這些野生文史愛好者交朋友,以取得這些資源,這種行為我個人非!常!不!齒!我認為交朋友是一件誠信的事,抱持著交流和求學的態度,才能真正地跟其他的文史愛好者有好的互動,一開始就動機不純想要取得人家辛苦半輩子的成果,看準了文史愛好者喜歡分享、願意受到學界重視的弱點,這根本就是頂著學術的招牌蓄意搶劫, 是下三濫的手段。

不過「殺人放火金腰帶」是不變的真理,下三濫活得好好的,不肯下三濫的老夫(?)只好表面說高雅,其實內心很恨自己幹嘛不下三濫一點。

所以說,要提醒大家,交流的時候要記得保護自己。雖然是文史愛好者,但是你的研究不管是好是壞,都是你的智慧財產,不要讓一些下三濫偷走了,交流跟竊取是完全兩回事。

總之,我是認為文史研究可以算是比較不花錢的一種嗜好,書錢加一加也不會比買一台重機來得貴,但是要學得其法,才不會浪費很多冤枉路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調上。

另外,在學術界的部分,我認為我們應該用比較開放的態度讓獨立學者或文史愛好者參與,應該更多地舉辦普及歷史講座,如果老師不能到、至少派個博士生或博士後也好,只有讓歷史回到大眾,我們的學問才有新的生命。

與諸位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